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森林覆蓋率全國第一,綠色是福建最鮮明的底色,也是重要的發展優勢之一。近年來,當地聚焦森林“水庫、錢庫、糧庫、碳庫”的“四庫”功能,通過生態資源變生態資產的創新探索,不斷拓寬“借綠生金”路徑,實現生態、林業、鄉村和農民多贏。
福建省龍巖、三明、南平等林業大市,林農以林地或資金入股,與國有林場聯合經營山林資源,按照合同約定比例參與經營性收入分配。林場將村民手中的林權進行折量化評估,發放可流通的股權型或股金型林票,使林權得以更方便地變現。通過這種探索實現山林“資源共用、產業共興、利益共享”。
“這種方式拓寬了林業經營資金來源,使林業經營走向專業化、規模化和高效化。目前,龍巖市已累計發行股金型林票12批次,合作山場面積4643畝,認購金額1492萬元。”龍巖市林業局局長林德文介紹,當地還試點打造共富林場21家,開展花卉苗木、林下經濟、森林康養、林業碳匯等林業全產業發展探索。
走進龍巖市武平縣萬安鎮捷文村,人工種植的紫靈芝長滿數千畝山林。通過林下經濟三產融合發展,如今武平縣的紫靈芝種植規模已達4.56萬畝,擁有菌棒生產、加工企業共30家,形成了集種植、加工、文旅、研學于一體的產業發展模式,開發出靈芝茶、靈芝孢子粉、靈芝膠囊、靈芝酒等系列產品,全產業鏈年產值約5億元。
好山好水好生態也是好產業,在福建,好山好水好空氣有著越來越多的“計價”方式。作為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福建省南平市通過“生態銀行”市場化運作、“水美經濟”新業態培育、林業碳匯產品交易等十大創新路徑探索,實現政府、市場、社會協同發力,探索出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的有效路徑。
在南平市順昌縣,通過“生態銀行”整合收儲和經營分散的林地資源,并開發林業碳匯實現山林生態價值溢價,累計交易林業碳匯量23.45萬噸,帶動聯合經營的村集體年增收20萬元。在南平市光澤縣,依托“水美經濟”產業開發,通過生態資源評估將流域經營權轉化為融資工具,實現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交易220萬元。
不斷完善的生態要素市場交易平臺建設,使福建“兩山”轉化探索更加便捷、通暢。廈門產權交易中心(廈門市碳和排污權交易中心)作為福建省內生態要素市場交易的重要平臺,建成海洋碳匯、農業碳匯、水土保持碳匯等交易平臺,成為“兩山”轉化的重要載體。“例如目前中心已交易農業碳匯35萬噸,并與銀行機構合作發放‘鄉村振興碳匯貸’700多萬元,為鄉村振興、農民增收提供有效助力。”廈門產權交易中心綜合部副總經理王博說。
福建是林業金融改革探索先行地,林業金融持續創新助力“兩山”轉化不斷提質增效。去年5月,寧德市周寧縣黃振芳家庭林場獲頒編號為“ND00001號”的林業產業經營票證,并獲得當地金融機構“林e貸”綜合授信300萬元,用于林業經營和產業開發。
近年來,林業票證變“鈔票”這樣的農村生產要素流轉融資探索在福建越來越多。福建域內金融機構圍繞森林旅游、竹林花卉等林業“八大工程”不斷豐富產品體系。福建省“金服云”平臺還設立了“林業金融服務專區”,為全省涉林主體提供更便捷的政策解讀、產品推薦和貸款申請等融資服務。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從山頂到海底,從林木到“好空氣”,從有形資源到無形資產,從生態美到鄉村興……福建省正持續以制度創新、技術賦能、產業升級等為支點,在山海間撬動生態資源的價值轉化,讓“兩山”轉化之路越走越寬。
(據新華社福州10月5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