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茶采摘 黃東華/攝
秋風一縷,茶香一城。國慶假期,天氣晴好,安溪鐵觀音秋茶正當時。山野間,茶農的身影在綠浪間起伏,指尖輕巧地摘下一片片蓄滿秋意的肥厚鮮葉。在不遠處的茶廠、茶葉合作社里,機器嗡鳴,茶農們正爭分奪秒地將這自然的饋贈,凝練成人們期盼的“秋香”。
這縷“秋香”,
牽動著八方茶客的味蕾。
近日,
記者走訪感德、祥華、龍涓等鄉鎮,
但見集市里人頭攢動、車水馬龍,
茶商、茶客圍坐,品評聲、議價聲、
暢談聲交織成一片,空氣中彌漫著
交易的熱絡與收獲的喜悅。
茶園茶市兩頭忙
好茶茶商搶著要
劉金龍品鑒茶葉(資料圖)
在龍涓鎮舉源茶葉專業合作社的生態茶園,滿目青翠。茶農們身挎茶簍,雙手在茶樹枝頭翻飛,如同演奏收獲的樂章。“天公作美,今年茶青長得油光肥厚,看著就歡喜。”合作社負責人、安溪鐵觀音大師劉金龍臉上洋溢著笑容,“國慶這幾天,我們每天能做出大約250公斤毛茶,這樣忙碌光景,還得持續半個月呢。”
吳光研家庭農場(資料圖)
在感德鎮吳光研的家庭農場里,則是另一番“功夫”景象。采回的茶青均勻薄攤,在陽光下進行著精妙的“萎凋”;搖青機內,茶葉翻滾碰撞,香氣初顯。每一批毛茶都仔細標記著“身份信息”。“都是老主顧了,好些人節前就打電話來‘鎖貨’了。”吳光研一邊查看茶青狀態一邊說。
陳素全茶葉研究所(資料圖)
在祥華鄉陳素全的茶葉研究所,茶香是他待客的最高禮遇。他熟練地燙杯、投茶、注水,頃刻間,茶香四溢。“你聞這香氣,再品這滋味,鮮爽醇滑,今年這茶,底氣足!”他言語中滿是自信,“我們堅持用有機肥,像養孩子一樣伺候茶園。制茶師傅們常湊一塊‘斗茶’,互相挑毛病,手藝才能越來越精。”用品質說話,他的15000多斤毛茶,已被一位識貨的老茶商訂走約3000公斤。
中國茶都廣場,是“秋香”最直接的考場。各地口音的茶商們,或凝神靜氣細嗅茶香,或輕啜一口在舌尖細細品味。“就愛安溪這一口獨特的‘秋香’,年年都來,忘不了這個味兒!”“湯色金黃透亮,入口甘鮮,是老茶客認的正味!”贊譽聲中,一筆筆交易悄然落定,繪就了今秋茶市最生動的畫面。
科技為茶業添翼
賽事助茶季紅火
在祥華鄉舊寨村,一架無人機正吊載著滿袋茶青,輕盈地飛越蜿蜒的茶山,以最快的速度將茶青送到加工點。
“這邊到茶山要6公里,山路難行,以前人工運茶青,一趟至少35分鐘。”祥華鄉茶農詹雙海感慨道,“現在‘空中快線’只需八分鐘,茶青的鮮靈勁兒全保住了!”無人機,正悄然改變著延續百年的運茶方式。
“無人機單次能吊運85公斤,一天可運送近5000公斤,效率提升顯著。”廈門福翔航空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王丁峰介紹。從天上的“安溪鐵觀音一號”衛星,到地上的蟲情測報、5G智能工廠,科技正為古老的茶產業插上嶄新的翅膀。
祥華“天天賽”茶葉評審現場
產業的活力,同樣在茶香氤氳的賽場上升騰。連日來,八馬“賽珍珠杯”、祥華“天天賽”、長卿“崇德杯”、劍斗“新城杯”等茶事活動接連登場,各鄉鎮斗茶賽如火如荼。
在祥華鄉美西村的“天天賽”現場,評審專家們凝神靜氣,觀形、嗅香、品韻,一絲不茍。茶農詹輝洲帶著自己的好茶前來參與,“名次倒是其次,主要是來會會老朋友,聽聽專家點評,看看別人的好茶是怎么做的,回去好琢磨改進。”
“這些賽事是技藝的‘磨刀石’,也是產銷的‘直通車’。”縣茶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持續搭建線上線下融合的展銷平臺,讓這片融匯匠心與科技的葉子,香飄更遠。(記者陳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