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體檢時查出乙肝
卻因身體無明顯不適而置之不理
事實上
慢性乙肝病毒會持續損傷肝臟
控制不佳可能悄然發展為肝癌
早期肝癌癥狀隱蔽
不少患者發現時已是中晚期
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醫生,我還能活多久?” 這是肝癌晚期患者林先生確診時詢問的第一句話。當得知 “腫瘤巨大、侵犯血管、無法手術” 時,他與家人一度陷入絕望,抱著最后一絲希望來到復旦中山廈門醫院求醫。經過多學科專家團隊的個性化精準治療,原本被判 “死刑” 的腫瘤竟成功獲得根治性切除。
多年乙肝患者未重視治療
一查竟是肝癌晚期
林先生是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多年來未重視定期復查和規范治療。今年初,林先生前往當地醫院體檢,核磁共振(MRI)檢查顯示其右肝有一個9cm的巨大腫瘤,醫生評估其肝癌已屬局部晚期,血管浸潤范圍較大已無法手術。后經友人推薦,來到復旦中山廈門醫院肝膽腫瘤內科就診。黨委書記、肝膽腫瘤內科專家張博恒,肝膽腫瘤內科潘興南專家帶領團隊進行病例討論,認為林先生“腫瘤雖大,通過轉化治療,仍有可能獲得手術根治的機會。”
多學科專家會診
制定個性化“三階段”治療方案
考慮患者病情復雜,肝膽腫瘤內科團隊邀請了肝膽腫瘤外科、介入治療科、放射診斷科、重癥醫學科、麻醉科等科室專家,開展了多學科聯合(MDT)門診。
患者存在原發性肝癌合并門靜脈右后支癌栓(VP3級),腫瘤巨大且侵犯血管,若直接手術切除,剩余肝臟體積無法滿足術后肝功能代償需求,術后肝衰竭風險極高;即使勉強切除,術后復發風險也高。如何通過介入、靶向、免疫等綜合治療手段,實現腫瘤降期、癌栓退縮,同時促進健康肝臟代償性增生,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多學科專家反復討論最佳治療方案,并與患者及其家屬充分溝通后,決定為其施行個性化“三階段”治療方案。
第一階段:縮小腫瘤
▲復旦中山廈門醫院黨委書記、肝膽腫瘤內科專家張博恒(右)帶領團隊在廈開展手術工作照。
肝膽腫瘤內科張博恒專家及潘興南專家帶領團隊為患者實施介入聯合靶向免疫治療,短短幾周,患者腫瘤較治療前縮小40%。
第二階段:促進健康肝臟“長大”
▲復旦中山廈門醫院介入治療科錢晟專家(中)在廈開展手術工作照。
介入治療科錢晟專家團隊為患者實施門靜脈栓塞手術(PVE),精準封堵患側門靜脈,從而促進正常肝組織生長。手術治療6周后,患者腫瘤所在的右肝葉進一步縮小,而左肝體積明顯增大,為手術創造了有利條件。
第三階段:精準切除腫瘤
▲復旦中山廈門醫院肝膽腫瘤外科丁振斌教授(右)在廈帶領團隊開展手術工作照。
肝膽腫瘤外科丁振斌教授帶領團隊,在介入治療科、麻醉科、手術室等相關科室的密切協作下,通過術中超聲精確定位腫瘤邊界及重要血管,精準離斷肝右靜脈及門靜脈右支,成功為患者實施了右半肝切除手術,患者腫瘤得以清除。
中晚期肝癌,并非“絕境”
中晚期肝癌并非不治之癥,像林先生這樣獲得成功治療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在復旦中山廈門醫院并非個例。通過多學科綜合診療(MDT)門診,制定科學、合理、規范的個性化綜合治療方案,復旦中山廈門醫院已成功為許多肝癌患者,包括中晚期肝癌患者創造了根治性手術的條件。未來,復旦中山廈門醫院將繼續秉承肝膽腫瘤內外科協同治療的“同質化”管理模式,讓更多福建及周邊地區的肝癌患者獲益。
科普:
生活中有哪些傷肝的習慣?
1.過量飲酒:酒精會直接損害肝細胞,引起肝細胞炎癥、脂肪堆積,長期可發展為脂肪肝、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
2.經常熬夜:熬夜會擾亂生物鐘,使肝臟的自我修復和排毒功能受阻。
3.飲食不健康:高脂肪、高糖、低纖維的飲食結構容易導致脂肪肝。
4.缺乏運動:長期久坐或缺乏鍛煉會導致體內脂肪堆積,使肝臟負擔加重,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風險。
5.不合理用藥:過量或不當使用藥物會給肝臟增加負擔。可能導致肝臟受損,甚至出現藥物性肝損傷。
怎樣預防和早期發現肝癌?
肝癌的早期篩查主要是對高危人群進行定期篩查和監測。肝癌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具有乙肝、丙肝慢性感染,過度飲酒,肝脂肪變性或代謝功能障礙相關性肝病,飲食中黃曲霉毒素 B1 的暴露,以及其他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及有肝癌家族史等人群,尤其年齡>40 歲的男性。
高危人群需要每3-6個月進行 1 次篩查,基本篩查內容主要有甲胎蛋白、肝臟彩超;進一步篩查主要增加肝癌腫瘤標志物,如異常凝血酶原,AFP異質體,mRNA和肝臟增強CT/MRI影像學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