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9月26日訊(閩南網記者 蘇毓茹)26日,記者從泉州市觀鳥學會獲悉,繼斑胸濱鷸被正式記錄為泉州第407種鳥類后,小濱鷸經復核確認也納入當地鳥類名錄,至此泉州已記錄鳥類種類更新至408種。兩次珍稀濱鷸的發現,不僅接連填補泉州鳥類記錄空白,更持續印證了泉州市作為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黃金驛站”的重要生態地位。
斑胸濱鷸現身惠安濕地 成泉州第407種記錄鳥類
斑胸濱鷸的發現,始于一場跨區域的信息聯動。此前,外地鳥友在觀測中偶然捕捉到該鳥蹤跡,得知此消息后,泉州市觀鳥學會成員連炳新立即循線索前往,最終在惠安縣稻田濕地區域,成功拍攝到這只“遠方來客”的清晰影像。經學會專家團隊復核,斑胸濱鷸正式成為泉州鳥類家族第407位成員。
斑胸濱鷸屬于體型中等的濱鷸種類
泉州是斑胸濱鷸遷徙途中補充能量的理想補給站
“斑胸濱鷸的行蹤不容易追蹤,能發現它很幸運!”連炳新感慨道,此次發現既離不開全國鳥友間的信息互通,更得益于泉州濕地生態的持續改善,正是良好的棲息環境,讓這只“跨半球旅行者”愿意在此停留。
斑胸濱鷸屬于體型中等的濱鷸種類,其最易辨識的特征是橄欖色腿腳,胸部密集的深色條紋與純白腹部形成鮮明分界,飛行時還能看到模糊的白色翼帶。更特別的是,雄鳥在繁殖期會膨脹喉囊用于求偶展示,被觀鳥愛好者稱為鳥類界的“氛圍大師”。
在遷徙路線上,斑胸濱鷸堪稱“長途旅行者”,它們繁殖于北美和西伯利亞的北極濕地,冬季則一路南飛至南美洲、大洋洲。在遷徙過程中途經中央北美洲,最終抵達南美潘帕斯草原過冬,少數種群則選擇東南亞、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而泉州的濕地灘涂,正是它們遷徙途中補充能量的理想補給站。
石獅稻田意外發現 小濱鷸刷新泉州鳥類名錄
今年8月早稻收割后,泉州市觀鳥學會成員Moya在當地稻田區域觀測時,意外發現一只混在紅頸濱鷸群體中的小濱鷸。“早稻收割后的稻田里,積水和散落的稻谷成了鸻鷸的‘糧倉’和適宜的棲息環境,是觀測秋遷鸻鷸的好地方。”Moya回憶,小濱鷸體型小巧,混在鳥群中難以察覺,“能精準識別并記錄下來,算是一次意料之外的收獲”。此前,作為濱鷸家族的代表性物種,小濱鷸始終未出現在泉州鳥類名錄中,此次發現恰好填補了這一空白。
小濱鷸
小濱鷸的顯著特征是細長的黑腿和尖端細膩的喙
小濱鷸是濱鷸家族中的“小個子”,體長僅12至14厘米,體重17至44克,翼展28至31厘米。它的顯著特征是細長的黑腿和尖端細膩的喙,羽色還會隨季節變化:繁殖期成鳥頭部、頸部兩側和上體帶鮮艷的銹橙色,夏季中期至晚期最為明亮;非繁殖期則趨于樸素,上體淡灰褐色點綴深色斑點,臉和下體呈白色;亞成鳥背部還帶有整齊的細白色條紋。
和斑胸濱鷸一樣,小濱鷸也是典型的遷徙性鳥類,每年春季從南方越冬地北遷北極苔原繁殖,秋季南下返回溫暖區域。泉州所處的地理位置,恰好成為它秋季遷徙途中的重要停歇點之一。
“斑胸濱鷸對棲息地的水質、食物豐度要求嚴苛,它的現身直接證明泉州近年來濕地生態保護成效顯著。”泉州市觀鳥學會會長吳軻朝介紹,此外,小濱鷸選擇在石獅稻田停留,也得益于早稻收割后形成的“人工濕地”,殘留的稻谷提供充足食物,積水區域滿足棲息需求,讓這片稻田成為秋遷鸻鷸的“臨時驛站”。
目前,中國記錄的鸻形目鷸科濱鷸類鳥類共20種,泉州市已記錄紅頸濱鷸、斑胸濱鷸、黑腹濱鷸、彎嘴濱鷸、紅腹濱鷸、青腳濱鷸、勺嘴鷸等15種,占比達75%。這一數據不僅凸顯了泉州在全國濱鷸分布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也印證了泉州濱海濕地作為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黃金驛站”的價值。泉州灣河口濕地自然保護區、石獅濕地及惠安、晉江、南安等地,擁有灘涂、河口、稻田等多樣生境,為濱鷸等水鳥提供充足食物與安全停歇地。
近年來,泉州通過退塘還濕、棲息地修復、生態補水和人為干擾管控等措施,濕地生態質量穩步提升,生物多樣性愈加豐富。越來越多珍稀候鳥在此停歇、越冬,吸引了國內外的觀鳥者與科研人員。公眾保護熱情不斷高漲,推動觀鳥社群壯大與科普教育深入,形成了生態保護、公眾參與和科研監測的良性循環。(泉州市觀鳥學會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