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福清興化灣的“東福一號”漂浮式海上無淡化直接制氫平臺 福建日報記者 陳歡歡 攝
八閩大地,山海相擁間激蕩著澎湃的創新浪潮。
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要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上闖出新路,加快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殷殷囑托如浩蕩東風,指引福建以更高站位錨定航向、更實舉措攻堅創新。
福建省委省政府緊緊圍繞總書記重要要求,在既有工作基礎上加壓奮進——
剛組建的省委科技委扛起統籌重任,加快整合科技資金、人才、基礎設施等關鍵要素,全力破除發展壁壘;全省科技大會明確“加快建設科技強省,聚焦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目標重點,與“創新融合”精準對接、細化路徑;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推動“四鏈”深度耦合,讓各類創新主體活力競相迸發。
一年來,福建在強化高質量科技供給上奮勇爭先,成績亮眼: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居全國第14位,企業研發費用總量列全國第7名,重組入列的全國重點實驗室已增至13家。
以韌勁破難題,以實干開新局。福建正全力鍛造科技自立自強“硬實力”,為新福建高質量發展鋪就寬闊通途。
“內優外引”
夯實高質量科技供給底座
新年伊始,廈門科學城傳出好消息——國際首個“專精特新”智慧儲能大型科研基礎設施破土動工,填補國內儲能大裝置空白。這正是福建打造高能級科創平臺、加碼高質量科技供給的生動寫照。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要加強高能級科創平臺建設。今年3月,省委常委會(擴大)會議進一步明確,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關鍵在于科技精準對接產業需求,而高質量科技供給是根基。
當前,福建仍然面臨高質量發展的“成長煩惱”:大院大所少,國家級平臺相對匱乏,創新要素集聚能力弱,難以為產業發展強基賦能。破局之道,唯有創新。以高能級科創平臺為支點,“內優”提效激本土活力,“外引”補短板聚全球資源。
“內優”發力,核心是打破體制機制桎梏。福建布局建設的省創新實驗室,對標國家重大科創基地標準,以“軟創新”為科研人員松綁。作為福建科技體制機制改革“試驗田”,實驗室探索科技任務懸賞、“編制池”等方式,用新型舉國體制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嘉庚創新實驗室聚焦氫能全鏈條,10個月組隊孵出華商廈庚氫能公司,一年半研發首臺1000標方電堆,還在全球450個項目中斬獲國際金獎。這般速度,源于“特區式大平臺”機制下政府、高校與頭部企業的協同,更因多元引才機制會聚了10位院士及全球精英,凝成產學研用貫通的科研勁旅,讓本土創新潛能加速釋放。
“軟創新”更催生出重磅成果。今年5月,廈門大學、翔安創新實驗室聯合萬泰生物研發的國產九價HPV疫苗馨可寧^®9獲批上市,使我國成為繼美國后第二個能自主供應高價次HPV疫苗的國家,一舉打破國外壟斷。
一年來,省創新實驗室體系持續升級:鷺江創新實驗室、寧德時代創新實驗室綠色超算中心啟動建設,嶗山國家實驗室福建研究院落地。目前8家省創新實驗室會聚2300余位科研人員,突破190多項核心技術,轉化370多項成果。
國家級平臺建設同步突破。“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提出全球首個海洋碳中和標準,合作網絡覆蓋35國104家機構;已重組入列農林生物安全等13家全國重點實驗室,福建科創平臺從“單點突破”邁向“體系化躍升”。
“外引”借力,是破解資源短板的關鍵。福建通過“高位嫁接”外部資源,為科創注入新活力。
在福清興化灣,全球首套結合可再生能源的漂浮式海上無淡化直接制氫平臺“東福一號”高速運轉,讓海水無淡化制氫的藍色夢想照進現實。突破背后,是福建引進東福研究院的遠見。全球最大的26兆瓦級海上風電機組在閩下線、全球首創海水無淡化制氫海試在福清完成、實現海洋防腐材料的國產替代;東方電氣海上風電研發中心落地,助力福建成為海上風電科創高地……研究院落地3年多來,東方電氣不斷在閩布局科研力量和新產業,創新成果涌現。
香港理工大學晉江研究院等平臺落地,進一步拓寬福建科創“朋友圈”。去年,福建黨政代表團赴上海、安徽考察,與兩地達成共識,深化跨省產學研用合作,為新質生產力聚能。
“內優”與“外引”始終同向,牢牢錨定產業需求。福建聚焦“數字福建”“海上福建”“電動福建”重點產業領域,開展工業科技創新行動和科技重大攻關行動,實施“揭榜掛帥”項目,持續突破新一代鋰電池、大型儲能、水稻新種質材料等關鍵技術,2024年斬獲6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18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抓大扶小”
筑牢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從手撕鋼、光刻膠到電子特氣、高純金屬靶材,福建企業扛起創新大旗,一批高科技企業強勢崛起,多項核心技術打破國外壟斷,為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如今,福建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超88%,早已成為創新“主力軍”。
如何讓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更穩固,讓“科技之花”結出豐碩的“產業之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今年春節開假首日,全省民營經濟座談會聚焦深化產業鏈合作,為企業創新注入“強心劑”。新春剛過,福建即以現場會部署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舉辦對接活動超百場。
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深度融合,正是福建破解創新轉化難題的“金鑰匙”。
在晉江安踏實驗室,3D打印運動鞋的強度測試數據亮眼,性能遠超國外同類產品。此前安踏亟需3D打印鞋底關鍵技術,中科院福建物構所團隊借省科技重大專項“揭榜掛帥”機制聯合攻關,成功破題。科研與產業精準對接,讓安踏加碼創新投入,斥資百億元構建全球創新網絡,聯動數百所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出題、科研答題、政府搭臺”,正成為福建打通創新“堵點”的常態。
“頭雁”領航,“群雁”齊飛。
在寧德,寧德時代的發展堪稱典范:全球首款鈉新電池通過新國標認證、全球首款可量產的9MWh超大容量儲能系統解決方案發布……2025年,又一批原創性、顛覆性技術成果從這里走向世界。亮眼成績背后,是2014年以來超800億元研發投入的持續深耕,更彰顯“鏈主”企業的責任擔當。
如今,寧德時代躋身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榜首,帶動80余家產業鏈頭部企業在此集聚,構建起“原材料—電池—新能源汽車—拆解提取原材料”全閉環產業鏈,形成產業集群發展新格局。
從“龍頭突破”到“集群共進”,福建深化優質創新群體培育,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增量提質”行動和龍頭企業培優扶強工程。目前,全省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1.5萬家,“龍頭領航、中小補位”的創新生態逐步成型。
“抓大”更要“扶小”,創新版圖方能行穩致遠。
當寧德時代等“大塊頭”領跑時,作為“小而專”企業的廈門優迅股份憑“10G及以下光通信前端芯片組”躋身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全球市場占有率居前三,為產業鏈撐起韌性。
從科技型小企業到專精特新“小巨人”,既靠企業在核心技術上舍得投入,更得益于福建的精準扶持。目前全省已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371家、制造業單項冠軍54家,“大而強”與“小而美”共同織密創新網絡。
政策始終為企業創新保駕護航。“揭榜掛帥”“賽馬”機制持續深化,今年更設立省自然科學基金企業聯合基金,讓企業成為科研項目的“出題人”和“閱卷人”;多層次融資體系加快構建,落地全國首批科創票據,上半年新增發行科創債268億元,同比增長332%。目前,全省70%以上應用開發類省級科技項目由企業牽頭或參與承擔。
更多福建企業既爭核心技術引領,又深度融入制造業創新體系,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九牧敏銳布局AI與機器人領域,今年3月在泉州啟動總投資超58億元的福建首個家用機器人產業園項目,以“3個中心、2個燈塔工廠”為核心,開辟衛浴產業轉型新路徑。今年上半年,全省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6.8%,比規上工業高8.1個百分點。
今年9月,全省制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全體會議強調,“十五五”期間要突出制造強省戰略。福建更出臺措施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直擊科技投入痛點,讓企業在創新中“當主力、唱主角”,為培育新質生產力賦能。
“三位一體”
優化生態激活創新動能
9月28日,13位院士專家受聘三明市現代種業產業鏈特聘專家團,扎根建寧稻田破解種業難題。曾是“人才洼地”的三明,憑“專家團+產業”模式實現人才與產業“雙向奔赴”。這正是福建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改革的生動縮影。
讓創新活力持續迸發,必須過人才生態關。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要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今年3月,省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會議進一步明確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省戰略。
從省委科技委組建到產教融合深化,福建正以“教育筑基、科技突破、人才賦能”為脈絡,織密創新生態網,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探索新路徑。
教育筑基,為創新融合夯實根基。新質生產力培育離不開高素質人才。福建加快“雙一流”和一流應用型高校建設,健全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機制,讓人才培育精準對接產業需求。從新能源技術人才到鄉村振興實用人才,教育體系改革為創新發展儲備后備力量,讓教育成為產業升級的“助推器”。
科技轉化,打通創新落地的關鍵堵點。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跨越,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福大紫金氫能公司由紫金礦業、福州大學等合資組建,3年多便開發出全國首套3千瓦級“氨-氫”燃料電池發電站、全國首輛氨氫燃料電池客車,印證了“產教融合”的效能。福建還出臺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政策,探索“先使用后付費”模式,啟動中試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加速形成“創新—產業—效益”閉環。
人才賦能,更激活了創新融合的核心動能。新質生產力的競爭本質是人才競爭,福建“投人”與“投錢”并重:福建農林大學帥李以“溫和提取”技術讓秸稈變成環保材料,成果刊登于《Nature》;福州大學陳惠鵬研發的“神經形態顯示”技術,使顯示器功耗降低42.9%;福建師范大學方克艷編制的我國首個系統性森林火災時空分布圖集,揭示野火在1至4月集中于東北、南方林區……
這些突破背后是福建全方位的人才支持:優化省自然科學基金結構;設青年科學基金、青年科技人才育成項目;202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數同比增長超20%;全周期平臺讓人才活力涌流……
作為科技特派員制度的發源地,福建更以制度創新讓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省級科技特派員、福建農林大學秦源帶團隊深耕植物生殖發育研究,破譯菠蘿、百香果“花果密碼”,不僅深入田間企業推廣新品種,更推動農業向二三產延伸,累計創超200億元效益。去年福建進一步探索“揭榜掛帥”模式組建科技特派團,已推出49個團隊服務重點產業鏈項目,助力“四鏈”融合,推動全省十大鄉村特色產業總產值達2.3萬億元。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培育新質生產力需持續深化改革。福建打通人才流動通道,實施“人才興鏈”行動等,推動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精準匹配、協同共進。
唯有教育、科技、人才同頻共振,方能釋放持久創新動能。今天,福建正以更優生態、更活機制、更實舉措,在科技與產業融合之路上篤定前行,書寫“三位一體”融合的高質量發展新答卷。(福建日報記者 李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