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首屆具身智能專業賽成果在廈發布。
昨日的廈門國際會議中心酒店,一場“秀”吸引了眾多參會者的目光:機器人靈活地識別、抓取、搭疊起色彩各異的積木,完成了一個精巧的結構;一排機器狗隨著音樂節奏整齊劃一地做出踏步、轉身、后空翻等動作,其平衡性與協調性引發陣陣掌聲。
這是第十四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首屆具身智能專業賽成果發布活動的現場展示區。在這些充滿趣味的演示背后,是一個正在從實驗室邁向產業化的全新賽道——具身智能。
所謂具身智能,是指智能實體(如機器人、無人機、智能汽車等)通過物理實體與環境實時交互,實現感知、認知、決策和行動一體化。2025年全國兩會上,“具身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標志著這一技術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
本次活動不僅是一場賽事成果的展示,更是一次對中國具身智能產業發展現狀的深度把脈與生態構建的嘗試。透過現場的技術演示、權威專家的研判以及一系列重磅成果的發布,一個清晰的信號得以傳遞:中國的具身智能產業正在告別早期的“分散探索”,轉向以標準為牽引、以場景為導向、資本與政策協同驅動的“系統競賽”。
覆蓋多元應用場景
22支優秀團隊突圍
首屆具身智能專業賽今年7月啟動,最終,22支優秀團隊脫穎而出,覆蓋“具身智能場景應用創新”與“具身智能關鍵技術創新”兩大賽道。
“我們的項目就是給機器人裝上大腦。”來自深圳的樞途科技此次拿下了初創組一等獎的好成績,副總經理程潤清表示,企業擁有最新技術,可以從視頻里提取具身智能的訓練數據,“這相當于為具身智能行業打開了新的數據來源渠道,助力這一領域邁向千行百業。”
本次活動的一大看點,是東道主廈門展示出的系統性產業布局雄心。它并非簡單地舉辦一場比賽,而是意在構建一個“科創+大賽+基金+基地”的完整生態閉環。
從22支優秀團隊來看,項目覆蓋工業制造、醫療康養、家庭服務等多元場景。今年2月才成立的靈御智能獲得了初創組優勝獎,其聯合創始人李章晶的感受很直接:“賽事帶來了曝光度,有助于對接投資機構,減少試錯成本。”
科創+大賽+基金+基地
廈門打造產業培育“閉環”
賽事本身是“選種”和“育苗”的過程,更為關鍵的是后續的“灌溉”與“成長”。活動現場,由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工信部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長三角中心等牽頭的“廈門自貿領航智行未來創業投資基金”正式亮相。
“基金目標規模10億元,將用于支持獲獎企業或項目發展,推動大賽成果轉化落地。”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透露,該基金將重點投向具身智能核心技術研發與場景應用項目。這意味著,優秀的項目有望在廈門就地獲得資本支持。
同時,具身智能孵化加速器的揭牌,則旨在解決初創企業普遍面臨的研發場地、設備和技術支持難題。通過大賽發現好項目、通過基金投資好項目、通過基地孵化好項目——這一組合拳顯示了廈門希望將賽事帶來的短期流量,轉化為長期產業駐留的清晰思路,旨在打造從技術研發到成果轉化再到企業孵化的產業培育閉環。
昨日,賽事還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柴天佑,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鵬瑞教授張曉平,國地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江磊等行業權威專家,圍繞具身智能核心議題展開深度交流,為行業提供前沿視角與落地方法論。
從“炫技”到“實用”
產業尋求落地“度量衡”
具身智能是個全新的領域,其產業化路徑尚待探索。一個核心的挑戰在于,如何評估一個具身智能系統的真實水平?它是否具備了真實場景中可靠工作的能力?
本次活動發布的兩項關鍵成果——《具身智能產業圖譜(2025年)》與《具身智能評估體系》,正是試圖回答這些問題,為產業提供“導航儀”與“度量衡”。
《具身智能產業圖譜(2025年)》系統梳理了從底層的基礎設施、技術服務到上層的產品服務與行業應用的全產業鏈條。這有助于投資者和政策制定者清晰地看到產業全貌,避免盲目投資,也使得初創企業能更精準地找到自身在生態中的定位和上下游合作伙伴。
而更具實質意義的是《具身智能評估體系》。該體系從系統研發支撐、智能系統技術、系統集成、系統應用,設立了一套可量化的技術標準,為產業提供統一“度量衡”。該體系不僅給出具身智能能力建設的清晰路線圖,更搭建起產學研用協同的統一技術語言。
一位與會投資人表示:“這至關重要。過去我們看項目,很難用一個標尺去衡量一個做工業臂的機器人和一個做家庭陪伴的機器狗孰優孰劣。評估體系的建立,意味著行業開始有了統一的‘技術語言’,降低了投資決策和市場交易的成本,是產業走向成熟的基礎。”
(文/廈門日報記者 吳曉菁 通訊員 高菲 康瀟瀟 圖/廈門日報記者 盧劍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