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福建省泉州臺商投資區堅持黨建引領,以“建、管、用”一體化思維推進“黨建+”鄰里中心建設,著力構建優質均衡、普惠共享的“15分鐘便民服務圈”,讓發展成果惠及千家萬戶,繪就基層治理與民生改善同頻共振的生動圖景。
筑牢陣地根基,織密服務網絡
陣地是服務群眾的“落腳點”,泉州臺商投資區將“黨建+”鄰里中心建設作為民心工程扎實推進,以科學布局、重點突破、機制驅動三維發力,推動服務陣地覆蓋城鄉社區。在玉埕村等村居,通過改建閑置空間、調劑存量資源,集成養老、健康、文體等多元功能,打造“一站式”社區服務綜合體,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普惠服務;在檀悅等新建住宅區,創新“一中心多站點”模式,將服務觸角延伸至街坊、小區等最基層單元,讓便民服務與居民生活無縫銜接。
長者們在玉埕村“黨建+”鄰里中心長者食堂就餐
國企力量的注入為陣地建設提供了強勁支撐。該區充分發揮國企在技術、管理、場地等方面的優勢,聚焦重點區域補短板。針對棚改社區、產業片區配套服務設施短缺,采取建設運維一體化模式,由國企牽頭建設白沙、杏東等鄰里中心,有效填補了區域服務空白。為加快建設進度,該區創新“賽馬”機制,對鄰里中心建設實行動態評估,對進度快、成效好的給予獎補激勵,對進度滯后的及時約談提醒,以“抓兩頭、帶中間”的思路激發比學趕超熱情,推動一個個鄰里中心從藍圖變為居民身邊的“幸福驛站”。
凝聚協同合力,暢通服務末梢
如何將資源和服務更精準地送到群眾身邊?泉州臺商投資區以協同聯動機制為抓手,推動資源、服務、管理向基層下沉,凝聚起共治共享的強大合力。該區先后啟動了三輪“黨建+”鄰里中心建設幫扶工作,創新“N+1”模式,推動20個區直部門、國企等單位與社區(村)結成幫扶對子,共同完善鄰里中心。按照“每月一走訪、每季一活動、共建一項目”機制,近一年全區幫扶單位已領辦實施共建項目25個,讓部門力量與基層需求精準對接。
資源下沉的深度決定服務溫度。該區堅持民生導向與需求導向,系統梳理區直部門、駐區單位和國企資源,形成111項可下沉至鄰里中心的資源清單。創新推行“群眾點單-社區核單-中心派單-部門接單-群眾評單”閉環機制,讓服務從“政府端菜”變為“群眾點菜”。近一年開展健康義診、早教課堂等活動200余場,惠及群眾上萬人次,群眾的獲得感在精準服務中持續升溫。
泉州臺商投資區招商文旅集團黨員志愿者在門頭村“黨建+”鄰里中心為孩子們講解繪本故事
為壓實工作合力,該區創新“幫扶積分制”,設置資源投放、項目共建、活動服務等5類10項積分指標,同時賦予鄉鎮對部門“反向考評權”,定期亮榜曬分,并與部門績效考核、評優評先掛鉤,讓“齊抓共管”從理念變為實實在在的行動,形成上下聯動、左右協同的服務格局。
激活治理動能,提升服務質效
“黨建+”鄰里中心不僅是服務平臺,更是基層治理的“神經中樞”。泉州臺商投資區充分發揮其陣地功能,以特色化發展、數智化應用、精細化服務,為基層治理注入長效動能。該區開展“海絲?幸福里”典型案例征集活動,遴選出12個優秀案例,引導各鄰里中心立足資源稟賦打造“一中心一特色”,比如,檀悅“黨建+”鄰里中心聚焦“銀齡服務”,引入社工機構承辦長者食堂,實行分層定價機制,日均服務超100人次;玉埕村“黨建+”鄰里中心結合轄區企業多的實際,打造“零工市場”,累計服務求職者1400多人次,幫助近300人達成就業意向,讓服務更接地氣、更暖民心。
數智賦能則讓服務效率大幅提升。該區推行“區鎮事權村辦”模式,將“親清家園”智慧服務平臺延伸嵌入鄰里中心,“一站式”集成社保、醫保等336個政務服務事項,構建起“網格站點幫辦代辦+自助終端全時通辦+云端綜窗即時聯審”的三維服務體系,實現90%以上高頻事項“不出圈”辦結,“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成為常態。
在基層治理中,鄰里中心還融合綜治中心、議事協商、糾紛調解等功能,推行社區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社區物業黨建聯建“37℃工作法”等機制,推動風險排查在網格前端、信訪接待在服務前沿、矛盾化解在萌芽前期,構建起“15分鐘治理響應圈”,基層治理整體效能顯著提升。
從陣地建設到協同服務,從特色創新到數智賦能,泉州臺商投資區以“黨建+”鄰里中心為支點,撬動了基層治理的深層變革,讓“15分鐘便民服務圈”成為群眾看得見、摸得著、享得到的幸福圈。隨著這項民心工程的持續深化,更多發展成果正源源不斷惠及居民,一幅黨建引領、治理有效、服務優質、群眾滿意的基層治理新畫卷,正在這片熱土上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