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南安市洪瀨鎮王文教紀念館內,來自東林小學的30多名學生整齊列隊,聆聽著洪瀨鎮關工委常務副主任王榮華講述“人民楷模”王文教的故事。這是洪瀨鎮關工委貫徹落實南安市推進新時代“大思政課”建設工作精神的一個縮影。
2024年5月8日,南安市關工委聯合洪瀨鎮關工委,在福建省順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啟動首場“大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該企業創始人戴景水受邀為學生上“思政第一課”,帶領學生參觀了公司黨建文化館和生產線,用“打工仔到企業家”的勵志故事,激發學生“愛國、愛黨、愛鄉”的情懷與擔當。
“光靠企業還不夠,洪瀨的教育資源還多著呢!”洪瀨鎮關工委“五老”成員們走遍全鎮22個村(社區),把散落的教育資源串成線。在揚美村,他們盤活紅色文化資源,建起“大思政課”揚美教育實踐點,學生們在這里學習農耕文化、聽老黨員講“地下交通站”的故事;在王文教紀念館旁的“二十四孝”文化墻成為孩子們的第二課堂,“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跟著講解員的腳步走進孩子心里。
此外,鎮里還主動開放僑史館,“五老”成員們帶著照片講“下南洋”的打拼史,讓家國情懷有了具體模樣。“以前覺得‘愛國’很大,現在知道,好好學習、幫媽媽做家務,也是體現愛國的小事!”洪新中學學生小林的話,道出了思政教育的育人實效。
活動要開展,學校的參與是關鍵。兩年來,洪瀨鎮關工委聯合東林小學、洪瀨中心小學等12所中小學,定制“實踐菜單”:低年級學生畫家鄉新貌,高年級學生寫思政課有感。王榮華翻出一摞作文本,封面上印著“參觀王文教紀念館、僑史館有感征文”幾個大字。其中一篇學生征文寫著:“那把舊球拍磨出了木刺,就像爺爺手上的繭,都是為國家奮斗的印記。”目前,120篇征文已整理出來,待后續編輯成冊后,將送給各校師生交流。
兩年來,洪瀨“大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的教育陣地不斷擴容升級。自“大思政課”福建省蓉中鄉村振興基地揚美村實踐教學點揭牌成立以來,洪瀨鎮關工委相繼推動建立2個“大思政課”實踐教學點,在全鎮建成7個青少年社會教育活動中心,成為學校思政教育的有益補充,上千名學生受益。
如今,洪瀨鎮的“大思政課”實踐教學點熱鬧非凡。9月初,教學點管理員徐溪水忙著接待來訪學生,不僅有碼頭、石井、官橋等鄉鎮的學生前來學習,帶隊老師也紛紛稱贊:“把本土資源用活了,值得推廣!”
王榮華告訴記者,兩年來,洪瀨鎮關工委共組織12場“大思政課”宣講,覆蓋學生1000多人次,吸引泉州區域150多個單位前來調研。“最忙的時候一天接待5撥人,‘五老’宣講團的徐溪水、王錦德等人連軸轉,嗓子都啞了。每當看到孩子們聽得入迷,就覺得值。”
“思政課不是一陣風,要長成‘常青樹’。”王榮華說,今年內,洪瀨鎮關工委計劃再辦6場專題課,新增非遺傳承等內容,“要讓更多人知道,洪瀨不僅有商貿,更有精神富礦”。(記者 黃俊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