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洋工業園區的“工業梯田”上,陶瓷生產與配套企業緊密聯動;陶瓷家電智能產業園里,跨界融合的新產品不斷涌現;鵬祥科創園通過“騰籠換鳥”激活低效用地……德化,這片曾受限于“山多地少”的山區縣域,正以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為突破口,以“一園一特色、一園一產業”的布局思路,推動陶瓷產業實現從“集聚發展”到“集群突圍”的華麗蝶變。
截至2025年8月底,全縣已建成投產園區10平方公里,入園企業3600多家,入園率達80%,創造產值475億元,交出了一份山區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亮眼答卷。
城東古洋工業區
梯度開發
向空間要效益
“以前我們租的廠房空間狹小,要找塊合適的工業用地比登天還難,現在‘工業梯田’讓我們有了擴產的底氣。”兆豐瑞寶陶瓷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諶建軍感慨道,公司自2022年成立、2023年入駐古洋工業園區標準化廠房,生產空間從幾千平方米擴大到如今的4.5萬平方米,一層車間里就完成全鏈條作業,產能直接擴大1.5倍,每天產量超過6萬件。
兆豐瑞寶生產車間
德化作為典型的山區縣,工業用地稀缺曾是制約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為破解這一難題,我縣創新利用低丘緩坡地,以2-3米為一個高差、3000-4000畝為一個開發批次,打造“工業梯田”。
位于德化縣城東四期的古洋工業園區是德化“向山要地 梯度開發”建起的首個“工業梯田”試點園區,累計生成產業用地1418畝,建成標準化廠房16.33萬平方米,入駐企業125家,規上企業近30家。
在空間開發模式上,德化并非簡單“造廠房”,而是實現“標準化+定制化” 雙軌并行。一方面,通過縣屬國企統建高標準廠房,推出可租可售的產業空間,如古洋標準化廠房C區已建成產業空間 16.33 萬平方米,即將迎來增資擴產企業9家;另一方面,賦予優質企業“帶方案建設”自主權,滿足個性化生產需求。如兆豐瑞寶自建的新廠房,不僅將層高從3.8 米提升至5米多,還配套兩條專用隧道窯,為家電陶瓷部件生產提供定制化空間。
電商物流園
這種空間開發智慧,在多個園區落地生根。鵬祥科創園通過法拍流轉、資產重組,將低效用地盤活成80畝產業園區,新建 14.14 萬平方米廠房全部封頂;中國陶瓷電商物流園規劃用地555畝,分三期打造電商物流樞紐,已建成產業空間23.27 萬平方米,吸引70余家企業入駐。
截至目前,德化已成功規劃建成古洋工業園區、鵬祥工業區、寶美工業區、詩敦工業區等陶瓷產業園區7個,建成投產園區10平方公里,為陶瓷產業發展拓出了“新戰場”。
串珠成鏈
構建產業生態
走進同鑫陶瓷的全球花盆智慧制造產業園,自動化生產線正開足馬力運轉:自動注漿設備精準注料,靜電釉系統完成表面裝飾,89.5米長的全自動隧道窯有序燒制,整個流程僅需少數工人操作。在靜電釉生產線上,陶瓷經過該生產線便可完成表面的裝飾,省去了傳統陶瓷生產線上的彩繪、上釉等步驟。“通過‘機器換工’,生產效率提升70%以上,產品合格率也提高了15%-20%。”曾兩旺介紹道,“我們不僅自己建產業園,還帶動125家配套企業入駐,現在供應鏈本地配套率超過50%,企業原材料運輸成本降低30%,帶動就業230人。”
全球花盆智慧制造產業園
德化創新推行“一家龍頭建一個園區、帶一條鏈條”發展模式,目前已有順美、同鑫、華茂、豐弘機械4家龍頭企業深度參與園區建設。以古洋工業園區為例,該園區引入同鑫陶瓷打造全球花盆智慧制造產業園,形成“一園四中心”,圍繞其花盆生產主業,吸引125家配套企業入駐,涵蓋模具加工、顏料研發、包裝設計等配套企業集聚,形成“上下樓就是上下游,產業園就是產業鏈”的緊密生態。“如今園區內供應鏈本地配套率超50%,”曾兩旺說。
陶瓷“智”造產業園(吳有森 攝)
“這款陶瓷電陶爐采用自主研發的耐高溫陶瓷面板,加熱速度比傳統產品快20%,還能與陶瓷餐具配套使用,一上市就接到5000臺海外訂單。”在陶瓷家電智能產業園的德瓷公司展廳,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著跨界創新成果。
陶瓷家電智能產業園,助力陶瓷產業延鏈補鏈(吳有森 攝)
作為德化推動產業轉型的“試驗田”,陶瓷家電智能產業園以“陶瓷+家電”為核心定位,成功打破傳統陶瓷產業邊界,開辟出全新增長極。該園區引進廣東等地家電企業,同時引導本地品牌“南山先生”“德瓷”向家電領域延伸,已推動5家企業投產,開發電陶爐、電磁爐等13個項目,產品遠銷東南亞、歐洲等地。為加速產業集聚,園區出臺專項扶持政策:對入駐的家電配套企業給予前兩年租金減半優惠,對研發投入超500萬元的企業給予10%補貼。目前,園區已吸引20余家上下游企業入駐,形成從陶瓷部件生產到家電組裝的完整產業鏈。(林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