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0月9日訊(通訊員 陳秋燕 閩南網記者 張恩培)近日,“國寶歸來——圓明園獸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在漳州博物館舉行,這不僅是一場文化盛事,更是厚重歷史的回響。閩南師范大學學子發揮專業優勢,通過志愿服務將民族復興的歷程轉化為生動解說,讓文化遺產保護理念深入人心,實現了愛國情懷從認知到認同的升華。
行于微處:精研傳承之道
當聚光燈照亮展柜中的國寶,觀眾為之驚嘆時,很少有人知道,一場成功的展覽背后,凝結著多少“微處”的功力。在學校系統部署下,外國語學院師生早在展覽前就開啟了文化傳承的“備戰”。他們的戰場,不在展廳,而在圖書館、翻譯室和培訓課堂。
“獸首的流散與回歸歷程涉及大量專業術語,我們必須確保翻譯既準確又體現文化內涵,”翻譯組師生介紹。他們反復推敲,將上萬字資料精準轉化為中英雙語解說詞,這不僅是語言能力的淬煉,更是對文化遺產傳承的深度解讀。
從八十多頁專業資料的學習消化,到一輪輪模擬講解考核,學校通過系統培訓確保每一位志愿者都能成為國寶最專業、最溫情的“文化使者”。這段經歷讓學子們深刻體會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是需要將專業所學化為守護文明的實際行動。
言承天下:傳播文明之光
展廳內,志愿者用中英文進行專業講解,并能根據觀眾需求調整內容。面對外國游客,同學們不僅注重文物歷史價值的闡釋,更著重挖掘其蘊含的文化精髓和民族智慧。“用世界聽得懂的語言講述中華文明的故事,讓我們感受到文化傳承的力量,”一位志愿者深有感觸地說。
在引導服務中,志愿者們用真誠溫暖每一位觀眾。他們耐心指路、細心提醒,用微笑服務營造溫馨的觀展氛圍,成為展覽中流動的“文化名片”。這些細致入微的服務,讓嚴肅的歷史展覽充滿了人文溫度,彰顯了中華文明包容開放的特質。
心系華夏:堅守文化根脈
文物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文化傳承的生動載體。通過參與志愿服務,學子們將專業能力轉化為傳播中華文明的橋梁。在講解中深化文化認同,在服務中堅定文化自信,生動詮釋了新時代青年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責任與擔當。
“文物回歸背后是國家的強盛和文化的復興。”一位志愿者感慨。這種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強化了學生“守護文化根脈、傳承中華文脈”的信念,激勵他們將個人成長融入時代發展。
此次活動打破了傳統課堂界限,以實踐打通歷史教育、文化傳承與價值引領的“最后一公里”。同學們不僅展現出扎實的專業素養和跨文化傳播能力,更體現出新時代大學生應有的文化觀、歷史觀與民族觀,用行動證明外語專業在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在“國寶歸來”的展廳里,“青春綠”邂逅“志愿紅”。閩南師范大學學子用閃耀的身姿彰顯責任擔當,用堅定的行動書寫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