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犁轟鳴搶收忙,麥浪翻滾糧歸倉。近日,云霄縣大埔中心糧庫進入儲備糧輪換入庫的繁忙時刻,一輛輛滿載著金黃稻谷的貨車有序駛入糧庫,縣儲備糧管理有限公司經理湯漢森站在中控室,眼睛緊盯屏幕上跳動的糧情數據,“過去巡倉要走遍幾十個點位,現在鼠標一點就能掌握全局”。糧食從入庫登記開始,到檢斤、驗質、入倉、結算、儲藏、出倉等,系統都會自動進行數據采集和傳輸,全流程清晰可見……這正是云霄縣糧食儲備體系邁向現代化、智能化的生動縮影。
俯瞰云霄縣大埔中心糧庫
從糧食入庫的第一道關卡就上演著“機器換人”的生動場景——全自動扦樣器大顯身手,質檢員終于告別了攀爬車斗、徒手扒糧的辛勞歲月。揮舞的機械臂,像精密的采樣工兵,在糧車不同高度有條不紊地分層均勻抽樣;實驗室飄著淡淡的谷物清香,檢測員熟練操作近紅外分析儀、重金屬檢測儀等尖端設備,如同精密的“糧食醫生”,對入庫糧食進行“健康篩查”,精準檢測稻谷容重、水分、雜質、不完善粒等各種內在指標,短短幾分鐘就能得出扦檢結果。這座投資252萬元建成的縣級標桿實驗室,在全省縣級實驗室中屬于技術最先進、配套最完善、規模最大的實驗室之一,可實現出入庫初檢全覆蓋,為糧食質量安全筑牢科技防線。
緊接著,入庫車輛自動上磅,從卸車、除塵到清理、輸送,糧食入倉前的所有操作都已實現自動化、機械化操作,液壓板輕松一降,便能實現“不落地”顆粒歸倉。“入庫后還要經過兩次全倉檢驗,三重質檢防線就是要讓每粒糧‘對得上身份,經得住考驗’。”縣發改局糧食質量監督股副股長施植元指著屏幕上的“質量追溯圖表”說道,每批糧食的扦樣時間、檢測數據、存儲倉位都一目了然,“現在科技這么發達,咱守糧人的責任不是輕了,是要更精準地把好每一道關”。
沿著平房倉外部的側梯進入倉內,一股涼爽氣息撲面而來,整間倉房好似為糧食量身打造的“空調房”。“高溫向來是糧食收儲的一大挑戰,控溫系統把倉庫溫度控制在25攝氏度以下。”湯漢森介紹道,隨著稻谷盡數入倉,倉儲區內的“氮氣護盾”也悄然運轉,100%充氮氣調系統配合倉房糧溫檢測、密閉控溫、環流熏蒸、空間控溫、糧溫制冷等先進技術,構建起多重防護屏障,“氮氣氣調系統向糧堆充入氮氣,以100%的濃度保鮮、滅蟲,實現常儲常新”。
“科技還為糧倉裝上了‘千里眼’和‘智慧腦’,真正做到‘藏糧于技’。”縣發改局儲備股股長阮貴彪說道。糧食購銷信息化監管系統與省級平臺深度互聯,依托先進的傳感器、物聯網技術和大數據分析系統,將政策性原糧、成品糧、代儲糧油的“健康狀態”納入24小時不打烊的監測網——大到糧堆溫度濕度的細微變化,小到出入庫環節的操作記錄,都能被精準捕捉。“智慧閩糧”管理系統的全面應用下,所有政策性糧食購銷業務都能實現“云上流轉”,從入庫時扦樣器的精準取樣,到出庫時運輸車輛的電子鉛封,每一步操作都在系統里刻下清晰的“數字腳印”,系統還會自動對業務和視頻數據質量進行評分,形成糧庫數據質量報告。
“過去儲糧靠經驗,現在靠數據。”湯漢森輕點屏幕,糧情數據分析圖立即顯現,自啟用以來,累計上傳糧情805條、庫存賬信息816條、庫存賬明細809條、出庫單69條、入庫單62條,累計對接視頻監控51路,在線率100%,仿佛能看見一片數字田野,每一粒糧食的生長軌跡、每一次流轉的數字印記,都在陽光下清晰可辨。
從“安全儲糧”到“綠色智能優儲”,云霄縣大埔中心糧庫實現現代化發展“三級跳”。支撐這一變革的是“黨建+人才”的雙輪驅動,緊扣糧食和物資儲備核心任務,糧庫黨支部開展“大學習、大培訓、大落實”行動,在全市率先推行定制化培訓,選派骨干赴省級、市級糧庫跟班學習,邀請省糧食質檢所專家現場授課,開展“持證上崗+技能比拼”,讓保管員對業務操作“一口清”。每月安全巡查、季度分析會、年度消防演練形成閉環,筑牢糧食安全“銅墻鐵壁”。“黨建紅”引領“科技藍”,既鍛造了“寧流千滴汗、不壞一粒糧”的鐵軍隊伍,更讓傳統糧儲煥發智慧光芒,為守護大國糧倉貢獻云霄經驗。
通訊員 朱喬檉 湯金梅 馮汪煜 見習記者 張子言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