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9月17日訊(通訊員 沈尹祺 張柳娟 閩南網記者 張恩培)夜幕輕垂,詔安縣官陂鎮鳳獅村的湯頭高架橋下,一盞暖燈溫柔灑落。村民們圍坐在石桌旁,談笑風生——眼前這片整潔開闊的廣場,不久前還是雜草叢生、堆滿牛糞的荒地。村黨總支部書記張正偉用親切的客家話,與大家聊家常、解難題、謀發展。沒有講臺、沒有議程,只有清茶一盞、暢談一席,官陂鎮“圍爐夜話”的傳統,正悄然書寫鳳獅村人居環境共治共享的新篇章。
廣場的煥新蛻變,是鳳獅村深化“四領”工作機制的生動體現。面對橋下荒地整治的難題,村黨組織牽頭規劃,村“兩委”干部主動領辦、帶頭清理,黨員積極認領責任崗位,鄉賢人才則領銜獻策。在村兩委的帶動下,鄉親們自發籌資50余萬元,投工投勞,將這片荒地硬化改建成功能齊全的公益廣場,成為周邊群眾茶余飯后休閑放松的好去處。
“今晚大家坐在這兒,就像一家人,有啥說啥。”張正偉開門見山,把話題引向村民最關心的人居環境與生態保護。他不用照本宣科,而是用鄉親聽得懂、愿意聽的鄉音俚語,把政策法規娓娓道來,化作貼心的“家常話”。
“村口那條路晚上太黑了,能不能裝路燈?”“排水溝舊了該修了”“最近蚊子多,要加強消殺”……面對村民提出的實際問題,張正偉認真傾聽、詳細記錄,并現場與大家探討解決方案。小事急事,當場敲定;需協調的難題,制定計劃、明確時限,承諾“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真誠務實的態度,贏得村民連連稱贊。
“圍爐夜話”不僅是傾聽民聲,更是要凝聚民力。
針對村民集中反映的屋后雜草難清理問題,村兩委現場發起“全員清潔日”倡議,立即得到熱烈響應。“以前覺得環境整治是干部的事,現在村里越來越美,咱也想盡一份力。”當晚報名志愿活動的張伯感慨道。從“旁觀者”到“參與者”,這一轉變的背后,正是“圍爐夜話”所匯聚的廣泛共識。
鳳獅村近年來持續推進人居環境整治,2024年以來已完成多項民生工程,涵蓋道路硬化、排水排污、綠化美化等,累計清運建筑垃圾、河道淤積物5.2余噸,恢復河道暢通面積4560余平方米,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而不少項目的靈感與推動力,正來自于一次次石桌旁的夜話交流。
鳳獅村的實踐,是官陂鎮深化拓展“圍爐夜話”內涵的鮮活樣本。
在總結新徑村等地經驗的基礎上,官陂鎮推動該模式從“聽民意”向“解民憂”“聚民智”再到“促民治”不斷深化。它不僅是政策宣講的“廣播站”、民情民意的“收集站”,更是凝聚共識的“議事廳”、動員行動的“發力點”。依托“群眾點單、支部派單、干部接單”的精準服務機制和“小微權力監督群”的透明監督,確保“圍爐夜話”不是空談,而成為解決問題的“閉環流水線”。今年以來,鳳獅村通過夜話已收集并解決各類問題20余件,帶動村民超百人次自發參與整治。
“以前總覺得村務離我們很遠,現在手機一點就能看到村里大事小情,心里踏實多了。”村民張阿姨的心里話,道出了“圍爐夜話”帶來的信任與溫暖。“一盞燈、一張石桌、一圈人,這是我們離百姓最近的連心橋。”張正偉說。
下一步,官陂鎮將繼續以黨建引領,深耕“圍爐夜話”品牌,將議題從環境衛生拓展至“四場”整治、綠色農業推廣、鄉風文明建設等領域,不斷夯實群眾參與基礎,完善長效治理機制,推動人居環境整治走向深入。
干群同心、久久為功。官陂鎮以充滿溫度的“繡花功夫”,一針一線“繡”出了宜居宜業、村美人和的嶄新畫卷。如今,“推窗見綠、出門見景、共建共享”正逐漸成為當地百姓可感可及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