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9月12日訊(通訊員 吳惠玲 閩南網記者 張恩培)2022年7月,長泰法院巖溪法庭來了一位新成員,她不是法官也不是書記員,而是由巖溪鎮綜治中心派遣常駐巖溪法庭的人民調解員陳玲。自入駐以來,陳玲主持調解婚姻家庭矛盾、民間借貸、交通事故、相鄰關系等糾紛共計280多起,在妥善化解各種矛盾糾紛方面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調解經驗。
載譽而歸
陳玲最初接觸法律是來源于人民陪審員的經歷。在擔任人民陪審員期間,對于一些不明白或者有爭議的問題,她慢慢開始自己查找相關案例和法律規定。后來在巖溪鎮綜治中心的推薦下,她成了常駐巖溪法庭的調解員。為了能夠讓自己盡快成為一個合格的調解員,她利用身邊一切能夠利用的資源積極學習人民調解知識和法律知識。在工作間隙,她拿著法條和案例在認真學習,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向法庭干警請教,在具體的案件調解上,法官們也傾囊相授,針對個案進行細心指導。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隨著莊嚴的國歌響起,一場由漳州市婦女聯合會、漳州市司法局、漳州市總工會舉辦的精彩絕倫的婚調“大比武”于2025年8月7日下午三點在漳州賓館百花廳緊鑼密鼓地開展。駐庭調解員陳玲代表長泰區參與了此次大比武,并在漳州市2025年婚姻家庭糾紛人民調解工作“大比武”展演活動中獲優秀獎。
撫平紛爭
大比武結束,調解員陳玲隨即返回工作崗位。這天,巖溪法庭受理了一起離婚訴訟案件,征詢當事人同意后,法官將該案件委托給調解員陳玲進行先行調解。接到調解委托后,陳玲通過與雙方的耐心溝通,了解到男方認為雙方雖結婚兩年,但沒有共同生活過,要求女方返還“五金”45000元、彩禮 68000元、男方親友團給的禮金67000元及結婚期間轉賬給女方的27000元。女方則認為,雙方已登記結婚,無理由返還。家事糾紛案件往往由兩個人的針鋒相對演化成兩家人的“血雨腥風”持久戰。調解員不僅要先調和家長的激動情緒,也要對整個案件進行梳理,并及時與法官溝通案件進展,提出調解方案。
此案件經過四次的庭前調解與無數次的電話溝通,最終雙方達成調解協議,在調解員和法官的主持下,雙方交付完實物與款項,順利簽下離婚協議書。這起糾紛自受理到了結,歷時半個月落下帷幕。
為民解憂
2025年1月,五名農民工拿著起訴狀來到法庭,要求老板支付拖欠的工資。由于當事人的起訴材料中僅有被告的名字和電話,不符合立案受理的條件。法官引導其到調解室找調解員先行協調。
陳玲接收材料后開始深入了解前因后果。最難的是原告的工作,五個人一人一句,有揚言“不處理就是看不起我們外地人”,也有哭哭啼啼“馬上就要回老家,回家了就更討不到錢了”的。面對這樣的聲音,陳玲耐心解釋,以理服人“無明確被告不符合立案條件,但法院和政府并沒有不處理,我可以來聯絡對方先給你們調解看看,調解成功,我們可以申請法院出具調解書,一樣具有強制執行效力的”。安撫完原告的情緒,陳玲隨即聯系被告“外來人員本身背井離鄉就不容易,這不僅僅是五個人的血汗錢,可能是五個家庭半年的生活來源”,最終雙方在陳玲一次次耐心的協調下終于坐到了法庭的調解室并達成了調解協議。
隨后,陳玲指導原告填寫清楚具體的起訴材料,案件最終通過法院調解書的形式確認了雙方的權利義務。案子結了,但陳玲的工作遠遠沒有結束,調解結束后,她還要負責督促被告的自動履行,直至一個月前接到遠在千里之外的原告打來的電話“謝謝你,我跟老鄉的錢已經全部收到了”,陳玲才算真正露出欣慰的笑容。
調解感悟
調解員陳玲的事跡只是長泰法院開展參與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工作的一個縮影。通過綜治中心與法院搭建的橋梁,凝聚府院聯動合力,駐庭調解員與法院工作人員緊密配合,形成訴調對接“總對總”多元解紛機制,駐庭調解模式更是充分發揮了“零距離”服務效應,讓矛盾糾紛能夠在法治軌道上高效化解。
“感謝綜治中心和法院搭建的一站式解紛平臺,讓我能夠運用自己的所學貢獻一點力量”這是陳玲常掛在嘴邊的話。樸素的話語卻是調解員身體力行踐行情理法有機統一的生動注腳。駐庭調解格局下“情理法有機統一”不再是一個抽象概念,而是法院和調解員堅守法律的底線,秉持公理準則,體察人情溫度,從而構筑起更具溫情的調解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