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8月12日訊( 通訊員 陳宇航 劉愷玲 閩南網記者 張恩培)鄉風文明浸潤處,巖溪學子再傳捷。近日,長泰區巖溪鎮珪后村又迎喜訊,葉某容、葉某懷等兩名學子成功考取博士研究生,分別被中國科學院大學和南京大學錄??;葉某淵同學以651分的高分被中山大學錄取。這份佳績的背后,不僅是學子十年寒窗的耕耘,更是珪后村綿延數百年“崇文重教、向善向美”文明鄉風的生動見證。
從古至今,這片土地始終涵養著“耕讀傳家”的文脈,先后培育出明清進士、舉人、貢士30多人,孕育出葉先登、葉韜、葉文龍等杰出人物,涌現出數名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先進工作者及“中國好人”。在文脈傳承的滋養下,如今的珪后村人才輩出,已培養出博士12人、碩士62人、本科生近300人,珪后村也先后榮獲“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等榮譽稱號,讓“耕讀傳家”的古老智慧在新時代綻放出璀璨光彩,而解開珪后村延續數百年文明鄉風的鑰匙,正是“732”密碼。
700年“忠義勇”:文明鄉風的精神根基
“葉氏心中有神州,南洋后裔都愛國”——每年正月十七,珪后村普濟巖前懸掛的這條橫幅,總會在“三公下水操”民俗活動中格外醒目。這場延續數百年的儀式,源自700年前一段感人至深的家國記憶:宋末年間,珪后葉氏祖先葉棻傾盡家資籌糧,全力支持文天祥、陸秀夫、張世杰三位忠臣的抗元義舉,其子更在抗元戰斗中英勇獻身。陸秀夫背負幼帝投海后,葉氏族人隱居巖溪,卻始終將這份“忠、義、勇”的氣節刻入血脈。
時光流轉,這份愛國精神從未褪色。村民們以“三公下水操”緬懷先輩風骨,用32字家風祖訓“知書曉禮、坦誠達理、殫心篤志、建功立業、敬老愛幼、尊賢惜才、廉明勤樸、積德行善”規范言行。從明清時期30多位進士、舉人,到清順治年間翰林修編葉先登、乾隆御前侍衛葉韜,再到民國傳奇人物葉文龍,無數珪后兒女用生命與奮斗詮釋著“忠義勇”的內涵。這份跨越七個世紀的精神傳承,正是珪后村文明鄉風最深厚的底氣。
35年“孝賢榜”:文明鄉風的道德坐標
在珪后村追遠堂的顯眼位置,一面“孝子賢媳榜”靜靜訴說著村莊的道德堅守。自35年前起,這項評選活動從未間斷,卻始終保持著嚴苛的標準:需經村民小組推薦、村黨委把關、全村公示三道程序,獲評者會迎來敲鑼打鼓送匾上門的榮耀;更特別的是“蓋棺定論”原則——只有父母均已離世且一生踐行孝道者才有參評資格,若當年無人達標則寧缺毋濫。
“孝敬一生而不是孝敬一時”的堅持,讓“孝子賢媳榜”成為村民心中的道德燈塔。當村民們看著牌匾在鄰里門前閃光,聽著游行隊伍的鑼鼓聲傳遍街巷,“百善孝為先”的理念便如春雨般浸潤人心。正是這樣年復一年的正向引導,讓孝親敬老從傳統美德變成村民的自覺行動,也讓珪后村走出了全國勞動模范葉水龍、全國先進工作者葉高發、“中國好人”林水成等道德楷模,為文明鄉風注入溫暖底色。
25年“三新燈”:文明鄉風的時代表達
每年正月十三至十七,珪后村的家廟總會亮起溫暖的燈火,這是延續25年的“三新點燈”文化盛宴。三盞燈,照亮的是鄉風文明的時代新貌:“新公燈”打破“生男才能點燈”的舊俗,無論生男生女,新當爺爺的村民都能來此祈福,讓男女平等的理念深入人心;“新婚燈”前,新人莊嚴承諾“履行社會責任,永葆擔當精神”,將家庭責任與社會使命緊密相連;“新才燈”最是熱鬧,當年考上本科、碩士、博士的家庭總會鄭重點燈,告慰祖先的同時,也為后輩樹立“讀書明理、成才報國”的榜樣。
在珪后村,“732”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文明鄉風的生動注腳,當這些密碼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崇文尚禮、勸學向善”的鄉風便滋養出人才輩出、鄰里和睦的鄉村圖景,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綻放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