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經濟條件一般 但做好事很慷慨
“好心老人不住在這里,主動出錢修好護欄后,她一直不肯承認是她做的好事,所以很少人知道是她做的好事。”到底是誰出資修繕護欄,在廣場散步的人們知之甚少,大家只知道是位老人,稱“好心老人”。
經記者多番詢問,終于找到知情者。知情者陳女士說,她和好心老人曾是鄰居,老人經常做好事,但從來不留名,即便有人登門感謝,她也會否認。不過,陳女士確認,出資修繕河堤護欄的就是她的鄰居。“幾年前她花3000元,請人設置橋兩旁的護欄,知道這事的人也不多。”陳女士說,好心老人就是現代的活雷鋒。
另一位知情者王先生透露,老人家住石室路附近,居住條件并不是很好,每月僅有少數的退休金,生活過得很普通,但獻愛心做好事,她總是很慷慨。
見記者登門 老人搖手否認
在陳女士的帶領下,記者來到好心老人的住處。老人居住的是一棟兩層民房,屋內只擺放著普通的桌椅,地點離下磨社區廣場約十分鐘車程。得知來意后,這位慈祥的老人拼命搖手否認,“護欄不是我修的”。
隨后,老人熱情地搬來凳子,但口中仍不停念叨,好事不是她做的。在記者的努力下,老人終于松口“承認”,但她說:“那只是一件小事,沒必要讓大家知道。”老人姓林,年過七旬。她告訴記者,前段時間,她偶然散步到下磨社區廣場時,發現河堤的護欄缺失嚴重,而廣場上玩樂的人又多,于是就有了補齊護欄的想法。
“我把想法告訴我孫子后,他二話不說就同意了。”在老人心里,這只是一件普通的事,雖然修復護欄花費了近4萬元,但她不想讓人知道。在修復護欄期間,老人多次和包工頭強調,護欄一定要做牢固。即便如此,老人還是放心不下,趁晚上別人認不出時,偷偷到廣場上檢查護欄質量。“既然做了就一定要做好,如質量出現問題,那好事都變成壞事了。”老人說。(海都記者 李偉強 馬俊杰 實習生 林養東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