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慶中秋假期,福建獻上了豐盛的文化大餐。10月1日至3日,壽寧縣北路戲保護傳承中心舉辦“周末戲相逢”文化惠民演出,用傳統非遺盛宴禮贊國慶。
壽寧北路戲,俗稱福建亂彈、橫哨戲,據明代馮夢龍《壽寧待志》記載,崇禎年間(1628—1644年)壽寧已有戲曲活動,但北路戲作為成熟劇種形成于清代。作為中國稀有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北路戲是壽寧獨有的文化名片,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年恰逢壽寧縣北路戲劇團成立65周年,讓我們一同走進北路戲的世界,探尋這份閩東文化瑰寶背后的故事與智慧。
源起融合 寶藏劇種的誕生
北路戲的誕生本身就是一個文化融合的奇跡。亂彈諸腔自清初以來一路南傳進入福建,與民間小調等融合形成新的地方戲。當時,群眾以地名稱亂彈戲班,如“上路班”“下路班”“北路班”“南路班”等,其中以“北路班”的名氣最大,這也是“北路戲”名字的由來。
北路戲經過漫長的融合孕育,在各種聲腔曲調中博采眾長,直至成為“福建亂彈”的代表。其道白、唱腔均使用普通話,巧妙融合秦腔、吹腔等亂彈腔系,兼收徽調、漢調、高腔等精華,有著北腔之激越與南音之婉轉的特色,曲調優美歡快,行腔流暢。
在表演藝術上,北路戲講究“手、眼、身、法、步”,融唱念做打為一體,形成“且歌且舞、兼文兼武”的獨特風格。劇目以歷史戲、武戲等為主,素有“五緣”“六配”“九閣”“十三帶”之稱,如《鴛鴦帶》《節孝圖》《齊王哭將》等,彰顯忠義、智慧與無畏精神。
此外,在臉譜藝術的表現上,北路戲主要用紅、黑、白三色勾繪,后受外來劇種影響,也出現用藍、綠、金等勾繪,形成了更為多元的視覺符號體系。
薪火相傳 民間藝術的堅守
北路戲的發展歷程并非一帆風順。清末,由于閩劇在閩中流行,北路戲表演中心移至閩東地區。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受時局影響,北路戲班社式微,僅余劇目、曲調流行于民間“鼓簫班”中,屬于北路戲的“黃金時代”漸漸落幕。
然而,就在戲曲界幾乎遺忘北路戲時,壽寧民間仍有藝人在默默傳承這項技藝。轉機出現在1958年,鳳陽民間藝人排演的北路戲引起壽寧縣文化部門的關注。當時,北路戲的源流還不清楚,但它的曲調優美、節奏明快、行腔順暢,屬于尚未引起重視的地方戲。縣里決定撿回這個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貝”。
1959年,壽寧召集閩東各地老藝人對北路戲進行搶救挖掘,北路戲訓練班加緊招收培訓學員。1960年10月1日,壽寧縣北路戲劇團成立,開啟了北路戲保護傳承的新篇章。
2005年和2006年,壽寧北路戲先后入選福建省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正式確立了其作為文化瑰寶的地位。
與時俱進 北路戲的“當代劇本”
進入新時代,北路戲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如何讓古老戲曲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生?壽寧交出了一份創新答卷。
2011年,中宣部、文化部下發《關于加快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的通知》,壽寧縣委、縣政府決定推動北路戲劇團轉換機制。2014年10月,壽寧縣北路戲劇團建團54周年之際,壽寧縣北路戲保護傳承中心掛牌成立。縣里還在財政緊張的情況下,投入1000萬元改造壽寧縣影劇院,建成全國首個以北路戲命名的專業劇院——北路戲劇院。
北路戲保護傳承中心每年向全縣招收戲曲表演專業定向委培生,采取“3+2”的五年中等職業教育方式,委托山東省菏澤藝術學校培養,傳承“手眼身法步”等各項技藝。
同時,大力開展“北路戲進校園”“文化惠民”活動,在縣實小等多校建立傳承基地,學生排演的《掛畫》《少年張高謙》等劇目屢獲佳績;深入武曲、西浦、大安等鄉鎮展演,累計公益演出300余場,惠及群眾10余萬人次,讓戲韻深植民間沃土。
傳承發展北路戲,離不開融合創新。
在內容創作上,新創劇目《馮夢龍打虎》揚清音唱“廉戲”,《大山支書》立公仆豐碑,《下黨故事》繪奮斗畫卷,融紅土清風、夢龍文化與時代精神于舞臺,讓傳統戲曲唱響新時代正氣歌。
在發展模式上,鳳陽鎮設立傳習與創作研學基地,深耕城鄉聯動沃土,促進優勢互補、薪火相映。古戲臺融入山水,化身文旅地標,如西浦演出等,年均超百場演出。
2024年,壽寧縣出臺《關于支持北路戲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為北路戲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從鄉間草臺到國家殿堂,從瀕臨失傳到重煥新生,北路戲的百年沉浮,凝聚著閩東人民的文化智慧,展現了中國傳統戲曲頑強生命力。(林娜 陳志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