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引其綱,萬目皆張。
新時代以來,以五年規劃為總綱,區域規劃、專項規劃、國土空間規劃協同,中央和地方聯動的全方位國家規劃體系基本建立。
黨中央將國家發展長期目標分解為一個個階段性任務,在一個個領域提出思路舉措,明確時間表和路線圖,實現了遠期“宏偉藍圖”和近期“施工圖”的精準對接。
地方則在全國大局中找準定位,立足各地發展實際制定相應規劃、貫徹落實總體規劃。
眼下,“十五五”規劃正在編制中,國家發展的宏偉藍圖,為福建開啟一扇機遇之窗。讀懂“國家所需”,方能校準航向;明晰“福建所能”,才能精準發力。
?。ㄒ唬?/p>
大凡治事,必需通觀全局,不可執一而論。
全局與局部是辯證法的一對重要范疇。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的關系,要從全局上謀勢、在關鍵處落子。
1936年,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特別強調要把握全局和局部的關系,指出“懂得了全局性的東西,就更會使用局部性的東西,因為局部性的東西是隸屬于全局性的東西的”。
在國家治理的宏大敘事中,全局與局部的辯證關系則體現為國家整體發展與地方一域發展的有機統一。只有全局與局部同頻共振、協同發力,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具體而言,各地要立足自身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文化特色,在國家框架下找到差異化發展路徑;既關注當下發展需求,又著眼長遠戰略布局,確保發展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要遵循全國統一規劃,同時保留地方創新空間,形成“全國一盤棋”與“地方特色”的有機統一。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早在地方工作時,習近平同志就深諳將一域發展融入全局的重要性。
在河北正定,習近平同志提出“半城郊型”經濟發展路子,并在實踐中總結出面向城市發展的“二十字經”: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長,補其所短,應其所變。
在福建寧德,習近平同志聚焦“正確處理全局和局部的關系”,探討“新形勢下閩東財政經濟的辯證觀”。
在浙江,習近平同志提出在更大的空間內實現更大發展,引用“地瓜理論”妙喻,明確“必須跳出浙江發展浙江”。
在上海,習近平同志提出必須把上海未來發展放在中央對上海發展的戰略定位上,放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放在全國發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國家對長江三角洲區域發展的總體部署中來思考和謀劃。
全局與局部,恰如江河與支流,相互貫通、彼此匯聚,方能形成奔騰不息的發展大勢。
“要牢固樹立全國一盤棋思想,謀劃和推動本地區本部門工作要以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為前提,創造性開展工作,做到既為一域增光、又為全局添彩。”這一格局和視野,深刻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堅持系統觀念,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的關系,既洞察一域,又洞見全局。
從全局謀一域,則一域明;以一域促全局,則全局進。將“一域之所能”與“全局之所需”充分結合起來,各地才能在服務全局中實現自身的高質量發展。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速連續多年高于東部地區,區域發展差距逐步縮小,彰顯出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強大牽引作用。
著眼全局,東西互濟、南北協同、陸海統籌,全國發展的協調性、平衡性日益增強,全國一盤棋不斷走深走實,共同譜寫高質量發展的協奏曲。
?。ǘ?/p>
以“所能”服務“所需”,在福建,有著生動的實踐。
五年前,《中共福建省委關于制定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認真分析新發展階段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的一系列重要理念和重大實踐,親自擘畫的新福建建設宏偉藍圖,是福建發展的科學指引,必將繼續引領我們攻堅克難、奮勇前行”。
新時代以來,福建之所以延續良好的發展態勢,新福建宏偉藍圖的戰略指引至關重要。從“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到“四個更大”重要要求,再到“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勇爭先”,一系列戰略指引,在目標上一以貫之、理念要求上與時俱進,共同構成了新時代新福建建設的總綱領總遵循。
《建議》還指出,“黨中央明確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多區疊加的政策優勢持續顯現,進一步凸顯福建在全國區域發展格局中的戰略地位”,“我們必須胸懷‘兩個大局’,搶抓機遇、應對挑戰,發揚充沛頑強的斗爭精神,集中精力辦好福建的事”。
源于國家發展的全局需要,深刻解碼“國家所需”,福建找準自身坐標,發揮所能,承擔起時代賦予的使命。
經濟特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綜合實驗區、海絲核心區、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等多區疊加,黨中央賦予福建先行先試政策,福建的“十三五”規劃、“十四五”規劃以及省級重點專項規劃等組成的規劃體系,都努力將國家發展戰略的“勢能”轉化為自身發展的“動能”,生動回答了“福建能為全國貢獻什么”的時代命題。比如,廈門經濟特區40年間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8%,逐步形成了涵蓋經濟特區、保稅區、保稅港區、自由貿易試驗區、金磚創新基地、海上合作戰略支點城市等開放載體的多層次、全方位、綜合性經濟開放格局,東南沿海門戶地位愈加彰顯。
改革發展的實踐充分證明,只有胸懷“兩個大局”,發揚歷史主動精神,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自覺把工作融入黨和國家事業大局,善于發現機遇、創造機遇、把握和用好機遇,在服務國家戰略中探索試驗、探路先行,才能實現“既為一域增光、又為全局添彩”。
歷史上,福建因“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條件,在國家經濟版圖中曾扮演著“追趕者”的角色。時移世易,在新發展格局下,地處改革開放前沿,福建正加速蝶變為“走在前、作表率、挑大梁”的經濟大省。
牢記經濟大省要挑大梁、多貢獻,感恩奮進的八閩兒女胸懷“國之大者”,以“弄潮兒向濤頭立”的姿態奮勇爭先,把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發揮福建所能、服務國家所需。
省委對標對表重要要求,提出奮力爭當高質量發展先行者、爭創改革開放引領地、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創造高品質生活幸福地、打造文化繁榮新地標、開拓高水平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目標任務。這是福建打頭陣、當先進、做先鋒的努力方向,進一步凸顯了福建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定位、擔當和作用。
?。ㄈ?/p>
站在“十四五”規劃收官與“十五五”規劃謀篇的歷史交匯點,如何在收官沖刺中筑牢根基、在開局謀劃中錨定方向,更好地發揮“福建所能”,服務“國家所需”?
其一,更加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始終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內在統一來把握發展、衡量發展、推動發展。
經過多年耕耘,福建已形成以數字經濟、海洋經濟、綠色經濟為代表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數字經濟規模持續領跑,海洋經濟實力雄厚,這為福建承接國家產業鏈升級任務、助力科技突破提供了強大的產業支撐。
把握好發展大勢,要結合發展的外部環境與福建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深入思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影響。為此,要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以實體經濟為根基,全面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積極發展新興產業,超前布局未來產業,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完善創新體系,激發創新主體活力,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筑牢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面向未來,在綠色低碳、新能源等領域,福建憑借生態優勢和產業基礎積極布局海上風電、核能等產業。這些新興產業的崛起,不僅能推動福建自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更能為全國實現“雙碳”目標提供關鍵技術、裝備和應用場景,成為支撐國家綠色轉型戰略的新增長極。
其二,把福建未來發展放在黨中央對福建發展的戰略定位上,錨定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勇爭先的目標指向,統籌需要和可能,兼顧速度和質量來做好規劃。
從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高水平開放維度出發,把改革的精神、改革的思維、改革的方法貫穿始終。改革進入深水區,單靠“一招鮮”難成大事。這些年,福建通過深化運用改革“三本臺賬”,扎實推進“一市一試點、一縣一特色”專項改革,部署開展優先抓好民生領域改革專項行動,打響了一批“金字招牌”。要進一步開拓格局視野,強化協同攻堅,為服務國家經濟發展大局、奮力爭創改革開放引領地展現擔當作為。
從在全國經濟大局中奮勇爭先、挑起大梁維度出發,進一步凝聚起福建作為經濟大省的擔當氣魄。東南勝地、愛拼敢贏。福建以約占全國1.3%的土地、3%的人口、3%的能耗創造了全國4.3%的經濟總量。要通過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民營經濟的發展壯大和縣域產業的串珠成鏈,繼續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上取得更大進步。
從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維度出發,切實把中央的“規劃圖”變為“施工圖”。兩岸一家親,閩臺親上親。福建深入推進兩岸交流合作,加快建設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為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奠定扎實基礎。要持續念好“惠”字經,在惠臺利民上繼續開大門、邁大步,吸引越來越多的臺胞“愿意來、留得住、融得進、發展好”。
其三,緊扣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新福建建設,謀劃重大戰略任務、重大工程項目、重大改革舉措,推動“十五五”發展。
新時代是擔當者、奮斗者的時代。謀劃“十五五”,必須堅持把全省工作放在全國大局中去謀劃去推進,持續深化拓展“深學爭優、敢為爭先、實干爭效”行動,一個領域一個領域合理確定目標任務、提出思路舉措。
櫛風沐雨自擔當,擔當之勇貴在“胸藏經緯、目極海天”。圍繞目標任務,要深入分析論證,確保科學精準,要統籌謀劃,抓住關鍵,把握好節奏和進度,注重鞏固拓展優勢、突破瓶頸堵點、補強短板弱項、提高質量效益,與整體目標保持取向一致性。
歷史的接力棒,總是在洞察時勢與把握主動者手中傳遞。當擘畫的藍圖與奮進的音符交相輝映,福建的探索與實踐必將在時與勢的變化中堅定信心,在危與機的轉換中搶抓機遇,在穩與進的平衡中開拓創新,不斷書寫“閩山閩水物華新”的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