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
秋分時節,我們迎來第八個“中國農民豐收節”。看八閩大地,稻浪翻金、佳果盈枝、漁獲滿艙。播種時的滿懷期待,耕耘時的萬般辛苦,都化作五谷豐登、穰穰滿家的喜悅。
從農耕趣味賽到火熱村BA,從美食盛宴到簽約合作,從非遺展演到無人機大秀……福建各地以多彩活動共慶豐收,山與海處處笑語歡騰,城與鄉同享美好生活。
豐收,是美好生活的底氣。悠悠萬事,吃飯為大。于百姓而言,吃得飽、吃得好,是安居樂業的基礎。于國家而言,14億人的飯碗端得穩、端得牢,強國復興才有主動權。近年來,我省始終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著力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彰顯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福建擔當:特色農產品量足質優,2024年全省蔬菜產量超過1700萬噸,其中40%調供省外;8個優勢食用菌品類成為行業的“單打冠軍”;茶葉單產水平、茶樹良種覆蓋率領先全國;白羽肉雞出欄量居全國前列。“森林糧庫”更加豐足,2024年全省竹林面積、竹筍產量均居全國第一。“海洋牧場”成果斐然,2024年全省水產品人均占有量、出口額均居全國第一。
從豐收到增收,是美好生活的進階。顆粒歸倉不是終點,農民增收正是關鍵。讓“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肉案子”“魚簍子”變成農民鼓起的錢袋子,是推動共同富裕,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的應有之義。今年豐收節,泉州、三明、南平等地推出特色農文旅活動,福州、廈門、莆田等地舉辦農產品產銷對接儀式……這正是我省不斷探索豐收與增收轉化路徑的縮影。近年來,福建堅持打特色牌、走特色路,越來越多地方“小特產”成為強縣興業富民的“大產業”;積極轉變農業資源利用方式,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越拓越寬,農民增收途徑更多、成效更優。2024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全國平均水平5406元,農民收入增幅連續14年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幅。
豐收背后的農耕文化,是美好生活的根與魂。中華民族數千年勞動實踐孕育形成的優秀農耕文化,具有跨越時空的價值,是和美鄉村建設過程中不可忽視的文化軟實力。節日是文化集中展示的平臺。豐收節期間,各類祭祀、慶典、農事體驗、民俗展示活動精彩紛呈。節日之外,文化傳承更在日常耕耘。近年來,福建持之以恒推進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保護、傳承、利用等工作,用故事賦能產業,以傳統啟迪未來。安溪南巖村、尤溪桂峰村等一批傳統村落由此煥發新光彩,成為村民安居樂業的福地、市民詩和遠方的載體。
如何讓豐收的喜悅轉化為持續創造美好生活的動力?以科技促增產,將“藏糧于地”與“藏糧于技”緊密結合,持續實施種業創新與產業化工程,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農業發展向創新驅動轉變;以融合促增收,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推動三產融合,讓產業鏈延伸的增值收益真正留在農村、惠及農民;以改革促振興,進一步深化農村土地與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暢通要素流動渠道,健全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堅定走好具有福建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愿每一分耕耘都被厚待,每一次收獲都化作更長久的暖與甜。節日過后,山海依舊,煙火如常。而我們,將在日復一日的勞動與創造中走向更豐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