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庚(前中)在長汀與廈大師生合影。
長汀各界贈予廈大的牌匾“南方之強”
廈大校長薩本棟在被炸毀的校舍前。
抗戰全面爆發后,為存續文脈,福建沿海的大中學校紛紛轉移,開啟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教育大遷徙”。
其中,廈門大學內遷長汀辦學8年。在汀期間,廈大師生秉承愛國主義傳統,以文字筆墨為槍,通過演講、演劇、辦報等形式宣傳抗日救亡思想,激發民眾抗戰熱情,掀起長汀抗日救亡運動高潮,書寫了教育救國的壯麗篇章,成為校地攜手堅守文化教育陣地的豐碑。
廈門集美學校的遷徙同樣充滿艱辛,學校搬遷至大田開辟第二集美學村,面對日寇飛機不時的掃射和轟炸,師生們創造性地將課堂搬進了森林中。福建協和大學搬遷至邵武,提倡為農村、為社會服務。私立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則內遷至南平。
烽火點燃了知識分子熾熱的愛國情懷,也創造了戰時福建高等教育高質量辦學的奇跡。在1940年和1941年的全國學業競賽中,廈大學子連續兩屆蟬聯第一,受到全國通令嘉獎。在沙縣辦學期間,福建省立醫學院培養了4個醫學本科班共102名畢業生,為抗戰輸送了急需的醫療人才……
抗戰期間,福建從4所私立大學不足1000名學生發展至11所高等學校共3757名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在全國名列前茅,為推動抗日救亡運動、繁榮東南文化、振興福建教育寫下了輝煌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