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砥礪奮進七十載 天山南北譜華章”大型集中采訪活動走進阿勒泰地區福海縣烏倫古湖,多彩雅丹與湛藍湖水相映成趣,遠處大小捕魚船協同作業,成群候鳥掠水翩躚,儼然一幅“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生態畫卷。中央及部分援疆省市媒體記者被眼前景致深深吸引,紛紛駐足拍照記錄。
9月8日,烏倫古湖海上魔鬼城景區,獨特的雅丹地貌令人稱奇。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張磊攝
作為北疆最大的永久性淡水湖,烏倫古湖的這份“活力”,源于持續的生態守護。近年來,福海縣不斷強化湖區資源保護,湖區及濕地面積逐步擴大,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生物多樣性愈發豐富。如今,這里已成為遷徙候鳥飛越天山與阿爾泰山時的“能量補給站”,獨特的生態魅力也引來了海內外游客的目光。
“依托這份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我們打破傳統觀光模式,創新推出‘地質研學+民俗體驗’融合業態。”福海縣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副局長朱艷陽介紹,每年春季,上百種候鳥來此棲息繁殖,“海鷗與駱駝同框”景色頻現,盡顯生態活力;夏秋季則推出泛舟觀雅丹、騎行賞湖光、乘熱氣球瞰全景的“海陸空”立體游覽項目,從多維度展現景區魅力;冬季的冬捕節熱鬧非凡,古老漁獵文化在此鮮活呈現,游客可沉浸式體驗“踏雪尋魚”的北疆風情。
生態向好、旅游興旺,當地百姓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張海江是烏倫古湖的“漁二代”,十幾歲便隨父親在此捕魚,如今不僅是參與過十幾屆冬捕節的“魚把頭”,還開起了魚主題餐廳,把漁文化做成了“金招牌”。烤魚店老板楊廷忠也借這股發展東風,靠賣烤魚攢下家業,在縣城買了車和房,更通過網絡直播把風干烤魚銷往全國,日子越過越紅火。
福海縣烏倫古湖金沙灘景區負責人周陣華表示,隨著當地景區建設的逐步成熟,不少農牧民開始轉型經營旅游相關項目。目前,該景區三分之二的商戶曾是農牧民,這使得當地就業和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
這些變化的背后,是福海縣對烏倫古湖漁業資源的深度挖掘與科學利用——以生態為基、以產業為橋,帶動當地經濟與旅游業協同發展,讓更多像張海江、楊廷忠這樣的百姓共享發展紅利。
“開發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為代價,這是我們堅守的底線。”福海縣烏倫古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局長劉泊坦言,當地始終在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的前提下,打造以原生態、自然風光為主的生態旅游,最終實現生態保護與旅游發展的“雙贏”。
數據為這份“雙贏”提供了佐證,今年1月至8月,福海縣累計接待游客666.12萬人次,同比增長68.79%;游客總花費達41.29億元,同比增長70.25%。
“從盤活特色資源到打造精品項目,從完善服務配套到推動產業融合,福海的旅游發展實踐,不僅擦亮了文旅品牌,更實現了游客得體驗、群眾得實惠、縣域得發展的多方共贏。”朱艷陽表示,未來當地將持續以旅游為引擎,激活全域發展活力,讓烏倫古湖的“生態紅利”惠及更多百姓。(石榴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