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來一補”代工到自主研發出6.3米超重型數控立式車床、12米動梁動柱龍門加工中心;從分散作坊到形成“一區三園”千億元級智造走廊;從傳統機床到搭建工業互聯網平臺……南安機械裝備產業以鋼鐵洪流之勢跨越升級,抵近千億元產值“大關”。
泉州(南安)高端裝備智造園采取邊建設邊招商邊入駐的方式,已建成廠房全部入駐投產。
南安現有機械裝備規上企業379家,1-7月規模工業產值同比增長17.3%,強勁的增長態勢展現出產業堅韌的發展活力。通過不斷精耕細作,南安機械裝備產業擁有數控機床、閥門制造、消防器材等十大細分產業,其中,閥門制造產業集群、消防器材產業集群先后獲評福建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作為福建省裝備制造業重點基地與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南安在消防、閥門、“四輪一帶”等領域持續領跑——掌握著全國“水系統”消防產品70%的市場份額、閥門行業70%以上的市場份額,以及泉州“四輪一帶”產業70%以上的年產值,彰顯著南安機械裝備產業的硬核實力。
重型機器的轟鳴和工具碰撞的敲擊聲交織,在水頭鎮海聯創業園里,泉州市泰智機械發展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工人專注操作,或調試設備,或檢查零件,現場一片熱火朝天的生產景象。
這是一家兼具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創新型中小企業等多項榮譽的高科技企業,主要生產數控強力旋壓機床、車銑設備、車輪自動化生產線等。“技術創新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該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的一款雙刀架精密數控立式車床今年取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產品精度達到0.1毫米內,主要用于輪輻車削加工,加工效率提升40%。
這種依托技術突破搶占細分賽道、彰顯強勁創新活力的特質,在南安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群體中并不少見?! ?/p>
記者了解到,南安錨定“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方向,聚焦培育行業龍頭企業,在步履堅定中以“軟實力”持續夯實機械裝備產業發展根基。2025年以來,機械裝備企業中,獲評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2家,另有10家企業躋身省級工業龍頭及培育企業行列,形成“行業尖兵”與“領軍力量”協同發展的格局。
此外,南安在重點項目建設上按下“加速鍵”,以“硬實力”不斷釋放發展新動能。在霞美鎮,南安機械光伏產業園模具產業園已有9家企業投產,6家企業正推進項目主體工程建設;在英都鎮,總投資36億元的中國(南安)高端閥門智造產業園正推進基礎配套建設,建成后將成為閥門產業集聚新高地……
截至8月底,70個機械裝備在建重點工業項目累計完成的投資額超過目標時序9個百分點。
政策激勵引領企業智造升級
智能制造是南安機械裝備產業的強大引擎。
福建閩發鋁合金型材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是新晉的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之一。走進閩發鋁業智能車間,頭頂的噴涂生產線給人帶來強烈視覺沖擊——一根根五六米長的鋁型材在傳送帶上豎掛排布,整條生產線實現全自動化運轉。“從鋁型材掛上傳送帶開始,后續的噴涂、烘烤等全流程均由智能系統把控。”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樣可以擺脫人工操作誤差的困擾。
“讓工業制造更簡單。”在洪瀨鎮伊瓦特工廠車間里,工人正有條不紊地對機器人做交付前的性能調試和打包。這些機器人產品在注塑領域被廣泛運用,能連續生產出手機殼、馬桶蓋等產品,極大降低客戶實現車間整體自動化、智能化的門檻,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市場競爭力。22日,伊瓦特數字化智能制造基地項目開工,該項目預計每年可新增產能機械手5萬臺、機器人3萬臺,實現新增產值10.3億元,不僅將全面提升企業生產線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動企業做大做強,也將為南安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壯大注入強勁動力,打造區域智能制造新標桿。
據悉,南安通過專利獎勵、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激勵,持續提升企業攻關重大設備、關鍵零部件(元器件)的積極性,累計16項產品獲得省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認定。與此同時,南安在智能制造轉型上成效顯著,2家機械裝備企業獲評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優秀場景或標準應用試點,3家機械裝備企業入選省級智能制造示范名單,智能生產線逐步取代傳統人工,生產效率大幅提升。
智能化升級的背后,同樣離不開持續創新動能的加持。上海大學南安研究院與3家機械裝備企業達成316萬元科研合作;南安科技人才創新中心與閩發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已開發玄武巖纖維復合材料光伏支架樣品,12家機械裝備企業獲評首批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南安正通過產學研融合的路徑,為產業發展不斷注入創新活力。
推動建設培育產業生態發展根基
在泉州(南安)高端裝備智造園,現代化標準廠房鱗次櫛比。已投產企業的車間內,自動化生產線高速運轉,工人調試設備、檢測部件,高端裝備核心部件有序成形;新入駐企業正緊鑼密鼓籌備投產。
據悉,為培育優質產業生態、夯實產業集群發展基礎,南安持續發力推進園區標準化建設,通過投用、在建、謀劃三類園區協同推進,為產業發展搭建優質載體。
“園區采取邊建設邊招商邊入駐的方式,已建成的廠房全部入駐投產。”泉州(南安)高端裝備智造園招商負責人介紹,目前,園區建成16幢13.7萬平方米標準廠房,簽約入駐企業23家,國家智能鑄造產業創新(泉州)中心、萬噸級鑄造3D打印智能工廠均已投運。
此外,在建的高端閥門智造產業園,首發區的標準廠房已清盤,將引進32家企業入駐,20家企業正在裝修,二期地塊也在緊鑼密鼓推進中,為鄉賢企業回歸及產業延鏈補鏈強鏈提供空間。
同時,謀劃中的高端農業裝備智造產業園,正編制可行性研究報告并開展初步勘察。該園區位于官橋鎮,以“農業裝備智能化、產業集群生態化”為目標,重點發展農業機械研發、智能裝備制造、農業物聯網設備等領域,形成“研發-生產-應用-服務”一體化產業體系。
“園區還配套工業鄰里中心,解決企業員工住宿、生活需求,讓產業生態更完善。”南安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持續推進園區建設,為機械裝備產業集群發展筑牢載體。
據悉,南安還通過建立項目落地全流程服務機制,打造“策劃生成、招商選資至竣工驗收”等7個階段全生命周期服務跟蹤體系,并通過頭雁招商、鄉賢回歸等“組合拳”拓寬招商渠道。今年1-6月,南安簽約落地的機械裝備項目14個、總投資61.5億元。
■本報記者李貴靈通訊員洪錦文
3個多小時車程、近180公里路途,司法所調解員、派出所民警與企業經理帶著調解協議,直奔三明市大田縣的農戶家。這趟奔波,只為讓意外猝死的務工者葉某早日入土為安,讓陷入困境的家屬盡快拿到補償款。最近,南安市美林街道聯合調解分中心通過耐心疏導與主動服務,圓滿化解一起意外猝死糾紛,真正實現“案結事了、事心雙解”。
事情要從8月19日說起。當天,在美林一家企業務工的葉某上完夜班后,吃完早點返回宿舍休息,準備晚上繼續上班。當晚8時許,工友見葉某遲遲未到崗,前往宿舍查看發現,葉某已失去意識,立即通知企業管理人員。管理人員第一時間撥打120急救電話與110報警電話。醫護人員抵達后,當場宣布葉某已無生命體征;經警方法醫鑒定,其死因符合猝死特征。企業為死者墊付部分殯儀費用。
葉某的20多名家屬得知這一消息后,從老家大田縣趕到南安討要說法。雙方情緒激動,無法進行有效溝通。案件經派出所公調對接至美林街道聯合調解分中心處理。一開始,幾名家屬情緒激動地提出訴求:“我家人在這家工廠干了5年,在宿舍突然沒了,我們實在接受不了,堅決要以工傷死亡進行賠償。”家屬坦言,葉某是家里的頂梁柱,上有85歲高齡的老母親需要贍養,下有一對剛步入社會的雙胞胎兒子需要扶持,如今頂梁柱已倒塌,家庭生計陷入困境。
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相關規定,葉某系下班后在宿舍猝死,并不屬于工傷保險范疇,企業雖為死者購買了工傷保險,但不具備工傷理賠條件。企業負責人表示,理解家屬的難處,愿意給予人道主義補償,可家屬提出的80萬元補償款遠超企業承受范圍,雙方就此陷入僵局。
“生命從來無價,沒法用金錢衡量,但協商得站在合法合理的基礎上。”調解員介入后,先從法理與情理雙方面耐心疏導:“家屬想多爭取補償,企業想減少損失,這些訴求都能理解,但得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平衡點。”
經過多輪溝通,死者家屬的情緒逐漸緩和,雙方終于達成和解共識。就在準備簽協議時,新的難題接踵而至:葉某的老母親因痛失獨子而悲傷過度,無法從大田縣趕來簽字,也無力辦理公證委托;葉某妻子早年離家,但未辦理離婚手續,按法律規定,她同樣需要在協議上簽字確認。
此時,企業已將補償款轉入美林街道聯合調解分中心指定賬戶,只需各方在協議上簽字,補償款就能立即轉至死者家屬手中。“不能在最后一步卡?。?rdquo;美林街道辦事處、派出所高度重視,第一時間通過大田縣有關部門聯系葉某妻子,經多方耐心勸說,她最終同意出面簽字。
8月27日上午8時,司法所調解員、派出所民警與企業經理一同攜帶協議書,驅車前往葉某位于大田縣的家中。上午11時40分,一行人抵達后,立即協助家屬完成協議簽字流程,家屬握著調解員的手反復道謝:“謝謝你們大老遠跑一趟,飯都不肯吃,按我們這兒的風俗,吃個紅蛋再走!”
收下紅蛋后,一行人匆匆返程,直到下午2時才吃上午飯。盡管早已饑腸轆轆,但看著協議順利簽訂、補償款即將到賬,所有人心里的“大石頭”終于落了地。(記者 陳江濤 黃奕群 通訊員 朱潮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