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至28日,第三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以下簡稱“博創賽”)總決賽將在晉江舉行。此次賽事,晉江共有28個項目成功突圍,晉級總決賽。隨著賽事臨近,各參賽團隊進入備賽關鍵沖刺階段。
全力備賽沖刺
精研項目細節
“我們團隊技術儲備已全部就緒,硬件設施配置齊全,正集中精力完善答辯與路演材料。”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魏堯介紹。為了讓評委更直觀地理解研發成果,該團隊計劃在路演環節展示硬件設施的小型零部件,清晰呈現產品內部構造與工作原理;同時,將攜帶學術獎勵、專利證書等“硬核憑證”,全方位展現團隊科研實力與項目含金量。
值得關注的是,魏堯團隊參賽項目聚焦人形機器人領域,核心突破點在于多關節模組電機控制技術。不同于傳統工業機器人,人形機器人需具備類人外形與智能,以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正如人類骨骼中肩膀、手肘、膝蓋等部位擁有不同活動幅度,人形機器人要實現類似功能,關節模組的性能至關重要。該項目通過創新技術應用,使機器人關節具備自驅能力,可實現精準的姿態感知與精密輸出,從關節模組層面推動人形機器人擬人化發展。
備賽隊伍中,泉州師范學院體育學院實驗室主任于海濱教授團隊同樣全力以赴。作為運動科學、生物力學與運動裝備領域的資深學者,于海濱帶領團隊研發的“全球首款蓄能/防護雙功能鴕鳥足仿生跑鞋”,精準破解馬拉松跑鞋行業長期存在的“高回彈與強防護難以兼顧”痛點。“備賽過程也是對項目‘精雕細琢’的過程。我們重新梳理了技術優勢與市場應用場景,更深刻地摸清產業真實需求,為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應用場’打通關鍵路徑。”于海濱說。
福州大學碩士生導師羅耀發博士的參賽項目聚焦高端戶外紡織品領域的“卡脖子”難題。其團隊研發無氟無溶劑高防水透濕薄膜產品,核心目標是解決高端戶外紡織品防水透濕透氣膜的綠色環保與自主知識產權問題。目前,該項目已完成實驗室方案論證,合作企業已定制中試生產設備,即將啟動上機中試,后續將搭建示范生產線,并優先對接晉江本地運動戶外品牌,加速推動技術落地轉化。“能在‘家門口’參與全國性大賽,向同行展示團隊研發成果,我深感榮幸?,F在,我們每天都在細化項目細節,期待與全國博士后群體同臺競技、互學互鑒。”羅耀發表示。
共話“企業家+科學家”行動
探索融合創新新路徑
在緊張的備賽間隙,數位博士代表談及晉江市“企業家+科學家”創新融合專項行動,均給予高度評價。他們一致認為,這一機制為科研成果轉化與產業高質量發展架起關鍵的“連心橋”。
魏堯結合自己在博士后期間與企業深度合作的經歷,形象地解讀道:“學術前沿研究與工程實踐之間存在‘斷層’,企業家身處生產一線,最清楚生產過程中的瓶頸問題,知道哪里有‘釘子’;而科學家深耕前沿技術領域,知曉用什么樣的‘錘子’能解決這些問題。‘企業家+科學家’創新融合,本質上是讓‘有錘子的人’精準找到‘要釘的釘子’,還能根據‘釘子’的不同類型優化升級‘錘子’,最終形成良性循環,推動行業持續進步。”
于海濱從產業鏈與創新鏈協同發展的角度肯定了專項行動的前瞻性,他說:“‘企業家+科學家’創新融合行動精準打通創新鏈與產業鏈的堵點,一方面讓科研方向更貼合產業實際需求,避免科研與市場脫節;另一方面讓企業的技術升級有堅實的科研‘靠山’,為產業突破提供技術支撐。這是晉江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
羅耀發從實操層面提出更深層次的思考。他認為,科學家擅長在實驗室中孵化基礎理論與創新思路,但性格往往偏內斂,因此需要主動“走進企業家心里”,深入了解企業的發展需求與市場痛點;與此同時,企業家也應給予科學家更多包容與耐心。“科研是探索未知的過程,不可能每次嘗試都成功,只有允許試錯、包容失敗,才能為突破性成果的誕生創造條件。”羅耀發說。
(記者李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