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的廈門,狂風裹挾著暴雨撲面而來。不久前,第11號臺風“楊柳”在漳州沿海登陸,廈門瞬時陣風達12級,雨水像潑灑一樣傾瀉而下。在這場風雨考驗中,廈門市臺風暴雨應急防御體系迅速運轉,各區各部門第一時間響應,最大限度保障了城市的安全與有序。
近年來,廈門市未雨綢繆,持續完善“1+5+53+535萬”應急防御體系,從制度機制到演練培訓,再到智慧平臺建設,筑起了一道堅固的“城市防護網”。
完善制度
“1+5+53+535萬”全覆蓋
風雨背后,靠的是體系支撐。廈門作為典型的沿海城市,既要防海上風險,也要防城市內澇和地質災害。為此,廈門市應急管理局近年來持續修訂防汛防臺風應急預案,做到有章可循、有策可依。
“我們用‘1+5+53+535萬’來概括廈門的臺風暴雨應急防御體系。”廈門市應急管理局防汛處處長林長木介紹,“1”指市委市政府統一領導;“5”是船舶管控、城市防澇、地災防御、交通保障、民生保障五個專業工作組;“53”是市防指的53個成員單位,形成部門主責、多方聯動的格局;而“535萬”則意味著全體市民要做好自身安全防護,積極參與防汛救災,共同維護廈門的安全和穩定。
據了解,近年來,我市堅持重大災害必復盤機制。自2022年起,針對“莫蘭蒂”“杜蘇芮”“???rdquo;等臺風以及今年7月的連續強降雨過程,廈門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以下簡稱“市防指”)均及時組織復盤,查找短板并督促整改,推動應急體系不斷完善。比如,2023年臺風“???rdquo;影響期間全市共有305處積澇點,而今年7月受強降雨影響僅出現42處積澇點,內澇治理效果明顯。
同時,廈門在應急處置中注重城鄉差異化應對。針對突發性強的強對流天氣,我市建立了“快速直達”預警機制,通過高頻電話和智慧平臺,確保信息第一時間傳達到重點責任單位,實現海上船舶和岸上交通的快速反應。
演練培訓
防災減災理念深入人心
只有“練”得扎實,才能“戰”時不亂;只有信息傳得快,才能處置跟得上。為此,廈門市把實戰化演練和科技賦能作為提升防御能力的重要抓手。按照“為民辦實事”要求,今年廈門市在主汛期前完成了100場鎮(街道)、村(社區)防汛防臺風轉移避險演練和培訓,覆蓋全市45個鎮街和55個重點村居,全面提升基層一線的應急反應能力。通過培訓,基層干部和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進一步增強,“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
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廈門市依托防汛抗旱指揮平臺和“廈門汛情直報”小程序,實現災情險情的實時上報和信息共享。“基層工作人員只需通過手機端即可上傳現場情況,指揮部、市區兩級及相關部門便能第一時間同步掌握,避免了傳統層層傳遞帶來的延遲。”林長木介紹道,“平臺已接入城市排水防澇、船舶管控等多個系統,形成‘數據互通、指揮一體’的智慧防汛格局。”
“我們希望通過平臺建設,把風情雨情、災情險情和處置落實情況掌握得更明朗。”林長木說。以此次臺風“楊柳”為例,平臺實時顯示臺風路徑和強度,市防指及時會商氣象、海洋、海事等部門,確保船舶提前進港避風、交通設施安全防護、群眾轉移安置落實到位。
固強補弱
形成防災減災合力
林長木告訴記者,面對未來可能更為復雜多變的氣象形勢,廈門市應急管理局將持續推進臺風暴雨應急防御體系建設。“一方面,我們會繼續強化易澇點、地災隱患點等‘老大難’問題的整改,落實‘回頭看’制度,確保問題閉環管理;另一方面,我們會加大應急隊伍建設和物資儲備,推動社會力量、志愿隊伍廣泛參與,形成防災減災合力。”林長木說。
廈門市將不斷升級智慧防汛平臺功能,完善視頻監控調取、數據匯聚和險情處置反饋機制,提升內澇監測預警的精準性和時效性;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宣傳方式,普及防汛安全知識,增強全民防范意識,真正實現防汛防臺風工作“全覆蓋、無死角”。
“防汛防臺風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林長木說,“我們將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斷固強補弱,提升防御能力,守護好這座城市的安全與溫度。”
(海西晨報記者 傅曦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