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獅市湖濱街道,一個集矛盾化解、法律服務、民生保障于一體的綜治中心,正成為群眾身邊的“解憂驛站”。近年來,湖濱街道綜治中心以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指引,通過陣地革新、機制創新和服務延伸,將綜治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讓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用專業與溫度筑牢基層治理根基。
走進湖濱街道綜治中心,寬敞明亮的導引受理區里,清晰的指示牌引導群眾快速找到服務窗口。這里整合了矛盾調解預約、法律咨詢、信訪接待引導等多項服務,實現“一個窗口受理、多種需求對接”。二樓的心理咨詢室、公共法律服務室、矛盾糾紛調解室相互銜接,形成“預防—咨詢—化解”全鏈條服務閉環。“以前鄰里吵架找社區,不懂法律跑司法局,現在來中心一趟全解決。”湖邊社區居民王阿姨的感慨,道出了“一站式”服務帶來的便利。
科技賦能讓治理更高效。網格化服務調度區的電子屏上,轄區83個單元網格的動態數據實時更新,網格員采集的信息通過線上流轉機制快速轉化為解決問題的線索,構建起“15分鐘綜治服務圈”。432路高清攝像頭織就的“天網”覆蓋全域,今年年初某小區電動車被盜事件中,工作人員通過監控快速鎖定嫌疑人軌跡,配合警方3小時破案,讓群眾切實感受到科技帶來的安全感。
矛盾糾紛化解,機制是關鍵。中心創新推出“報單—派單—辦單—跟單—結單”五步工作法,配套“半小時簽收、8小時首訪”跟蹤機制,確保群眾訴求“事事有回音”。針對復雜糾紛,中心組建由專職調解員、法律顧問、心理咨詢師、網格員組成的“聯調團隊”,實現“專業人辦專業事”。
今年6月,余女士在轄區咖啡店被貓咬傷,因責任推諉陷入僵局。中心啟動“調解員+法律顧問”聯調模式:法律顧問指導她整理證據,明確法律邏輯;調解員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與店主溝通,闡明商戶管理責任。最終店主承擔765元費用,糾紛調解當天取得進展。這場高效化解的糾紛,正是聯調機制專業性的生動體現。
服務不止于解糾紛,更延伸至民生守護。針對外來務工人員維權難問題,中心優化勞動爭議解決流程,成為他們的“權益護盾”。今年5月,朱先生因病請假被辭退,店主以“試用期無工資”拒付報酬。中心工作人員指導他整理考勤記錄、同事證言等證據,調解員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明確“用工即勞動關系成立”,店主當場支付850元工資。“本以為維權難,沒想到這么快解決。”朱先生的感激道出了群眾心聲。
作為“法治宣傳播種機”,中心通過案例講解、法律講座等方式普及法律知識。商戶李先生參加講座課后說:“現在才知道遇事先找法律依據,很多矛盾能避免。”如今轄區商戶主動學習法律的越來越多,因不懂法引發的糾紛明顯減少。
從“分散服務”到“集成作戰”,從“單打獨斗”到“聯調聯動”,從“解決糾紛”到“民生守護”,湖濱街道綜治中心用實踐詮釋著基層治理的“為民之道”。這個群眾信賴的“解憂驛站”,不僅是矛盾糾紛的“終點站”,更是法治宣傳的陣地、民生服務的橋梁。隨著治理實踐不斷深化,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圖景正在湖濱街道徐徐展開,讓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可感。
(記者 張軍璞 通訊員 林錦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