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期間,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成為熱門打卡點。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前來了解華僑歷史文化,感受華僑先輩們背井離鄉、遠渡重洋的艱辛,以及他們雖身處異國他鄉,卻始終心系故土,積極為祖國和家鄉貢獻力量的感人故事。
“爸爸快看,我發現墻上這位爺爺,他和我們一樣,都是石獅人……”近日,在該博物館四樓的“泉籍華僑華人奉獻史”展廳中,一名小朋友發現了“阮厝人”,拉著其家長的手,興奮地說。
小朋友所指的這位“阮厝人”,正是曾經的菲律賓華僑抗日游擊支隊總隊長——王漢杰。展位之上,靜靜陳列著榮譽勛章、抗戰紀念章等遺物,無聲訴說著這位抗日先鋒的赤膽忠誠與赫赫功勛。抗日戰爭時期,不少泉籍華僑懷著熾熱的愛國之心,踴躍投身抗日救亡的偉大事業。他們傾盡全力,或慷慨解囊,或舍生忘死,以各種方式為抗戰勝利貢獻力量,譜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出生于石獅市水頭村的王漢杰,便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石獅是著名的僑鄉。和許多華僑一樣,家境貧苦的王漢杰懷著改變命運、使家庭過上美好生活的愿望,踏上下南洋的道路。1933年,年僅16歲的他,便只身前往菲律賓,在仙彬洛市一家華僑商店當店員。1937年,中國全面抗戰爆發,祖國深陷戰火的消息很快傳到菲律賓僑界。據《南洋烽火》記載,當時海外華僑群情激憤,紛紛在僑居地建立抗日救國團體,開展抵制日貨,集會聲討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罪行,還籌募大批錢物支援國內抗戰,并掀起歸國參加抗日救亡運動的熱潮。當時,王漢杰發起創立了仙彬洛市華僑店員救亡協會,聯合當地眾多華僑店員一起開展各種抗日救亡運動。
1939年,菲律賓華僑各勞工團體聯合會組建回國慰勞團,準備將僑胞捐贈的大量款項、藥品和醫療器材等運送回國支援抗戰。王漢杰在眾多報名者中首先被選中。他與23位團員一起,歷盡艱辛到達皖南新四軍軍部。王漢杰與其他團員在深入前線慰問軍人后,全體加入新四軍,隨后在新四軍教導總隊參加集訓。他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結業,被直接任命為新四軍直屬教導隊第三隊副指導員兼黨支部書記。新四軍教導總隊是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創辦的第一所培養軍政干部的學校。這段學習經歷極大提升了王漢杰的軍事素養,為他后期在菲律賓抗日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奠定堅實的基礎。
1941年,皖南事變爆發后,王漢杰幾經險阻再赴菲律賓,擔任仙彬洛市華僑店員救亡會秘書長,繼續領導抗日救亡斗爭。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偷襲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并襲擊了美國在菲律賓的空軍基地克拉克機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菲律賓戰時抗日護僑委員會舉辦華僑干部游擊訓練班,由王漢杰講授軍事課。1942年3月29日,菲律賓人民抗日軍成立,有不少華僑青年義無反顧加入其中。1942年5月19日,菲律賓華僑抗日游擊支隊正式成立。該支隊取新四軍的“4”字和八路軍的“8”字作為支隊番號,簡稱“華支”,初建時以華僑干部游擊訓練班學員,以及原已加入菲律賓人民抗日軍的華僑青年為主,共52人。王漢杰參與支隊的具體組建,后又擔任總隊長。
據《菲律賓華僑與抗日戰爭》記載,王漢杰帶領下的“華支”在菲律賓的三年抗日戰爭中,戰斗在鄉村市鎮、山林叢莽、平原水澤之間,足跡踏遍中、南呂宋十四個省。初期,“華支”僅有7支步槍、2支短槍,缺少武器彈藥,便向敵偽奪取,同時四處搜尋當時美菲聯軍和日軍的對抗戰場上被遺棄的槍械。很快,“華支”實現全員武裝,完成軍政訓練,并在一次次大小戰役中逐漸成長,戰斗力顯著提高。1943年1月22日,“華支”迎來第一次與日寇的正面單獨交鋒,在干侖巴村莊通過地形伏擊,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以一個排擊退100多名日寇,日寇死傷30余人,“華支”僅1人受傷,自此威名遠揚。在菲律賓的三年抗日戰爭中,“華支”逐漸發展成為下轄6個大隊、共700多人的抗日游擊隊,與菲律賓人民、美菲聯軍并肩作戰,先后進行260多次戰斗,出生入死,殲敵2000余人,立下赫赫戰功,為加速打敗侵菲日軍作出巨大貢獻。
抗日戰爭勝利后,王漢杰又回國參加解放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投身僑務事業,深得僑界群眾的擁戴。2008年,王漢杰因病離世,后來其女兒王青青將王漢杰留下來的珍貴手稿、勛章、證書等捐贈給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收藏,她說:“希望能幫助后代更好地了解老一輩的革命事跡,讓革命傳統薪火相傳。”
(記者 林本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