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9月24日訊(通訊員 顏彩虹 林少彬 林怡鴻 閩南網記者 肖曉錦)“巧手翩翩篾氣舞,經線緯線入畫圖。竹籃盛水水不漏,小可藏針大當櫥。”在被譽為“漆籃之鄉”的永春縣仙夾鎮龍水村,這項傳承百年的漆籃手藝,正在成為鄉村振興、百姓致富的重要依托。
“老手藝”鑄就“新引擎”
龍水漆籃起源于明正德年間,以精細竹編和傳統大漆工藝著稱,素有“桃源一絕”美譽,被評為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然而,由于市場萎縮、創新不足,這一古老技藝曾一度陷入困境。2012年,郭志煌回鄉創業并擔任村支書,以“黨員聯戶”為紐帶,組織村民成立共富工坊,依托龍水漆籃工藝有限公司,將傳統技藝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據了解,共富工坊創新推行“公司+基地+農戶”模式,通過強龍頭、提品質、拓市場、打品牌,推動漆籃從日用器皿向高端工藝品轉型。開發5大類100多種產品,年網絡銷售額超300萬元。短短幾年間,龍水村從市級扶貧村躍升為市級鄉村振興示范點,漆籃成為全鎮閃亮的“金名片”。
一只漆籃,提起了一個山村振興的底氣。如今,全村漆籃年產值達550萬元,產品出口至20多個國家和地區,帶動300多名村民實現本地就業,占全村勞動人口50%以上。
“新思路”拓寬“致富路”
近年來,共富工坊積極構建“線上線下+文旅融合”立體營銷網絡,一方面攜手泉州師院等高校設立大師工作室,研發高端藝術收藏品;另一方面開發簡約時尚的日用竹編系列,延伸產業鏈條。
同時,開通電商平臺,在永春、泉州設立展示展銷館,修建了漆籃歷史文化展示館、精品展銷館、竹編館等,對500多年來的漆籃文化資料進行系統收集、整理和展示,采取多種形式講解漆籃的發展歷史,拍攝漆籃宣傳片,助推特色漆籃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不斷提升鄉村文化品位和內涵。
“育人才”傳承“匠藝心”
產業振興離不開人才支撐。
工坊高度重視人才培養,與泉州師院等高校合作設立大師工作室,引進高端人才研發創新產品,定期舉辦技藝培訓,提升村民工藝水平,積極推薦優秀藝人參評省、市級工藝大師,目前已培育泉州市高層次人才7名、省市漆藝大師6人,構建老中青銜接的人才梯隊。
此外,龍水村推動漆籃從日用器皿向藝術收藏品轉型,在恪守古法的基礎上融入現代美學,推出的一系列創新產品廣受好評,榮獲國家級中華老字號始創產品金獎。
如今的龍水村,以獨特的漆籃文化和優美的鄉村環境,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慕名前來觀光游玩。龍水村相關負責人表示,龍水村將深化共富工坊建設,著力推動漆籃文化傳承弘揚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全力打造集觀光休閑、研學體驗、創意民宿、特色餐飲、田園采摘于一體的“漆籃文化”特色村,實現傳統村落美麗蝶變,奮力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