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0月2日訊(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 洪方博濤 文/圖)假期中的泉州古城,人潮涌動。2日下午5時許,在鯉城區狀元街鐘樓入口處,一場名為“狀元街妙音音樂盒”的活動驚喜亮相,呈現了一系列精彩的提線木偶、梨園戲等非遺節目。特別之處在于,這次參與表演的主角,都是鯉城區幼兒園的小朋友和中小學學生。
狀元街妙音音樂盒開啟
演出吸引了不少觀眾
當天的展演以鯉城區機關幼兒園的閩南童謠《泉州巷子》開場。緊接著,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學帶來了提線木偶戲《天蓬智請孫大圣》,以《西游記》中天蓬元帥智請齊天大圣的故事為主線,孩子們靈巧地操縱著絲線,使得手中的木偶栩栩如生;鯉城區實驗小學的梨園戲《高文舉》,取材于梨園戲小梨園流派的經典劇目《高文舉》中的名段《玉真行》;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學的《掛紅燈》將民樂演奏與“講古”結合,當“講古”方言念白響起時,樂團以輕緩的樂器伴奏配合,琵琶輕撥、竹笛點染,古老的口頭文學與民樂旋律相得益彰。
梨園戲《高文舉》
閩南童謠《泉州巷子》
熙熙攘攘的鐘樓路口,因這場“年輕”的展演而更加喧囂,許多市民和游客駐足觀看。為占據最佳觀賞位置,不少孩子直接坐在地上。近一個小時的演出中,孩子們為市民游客獻上了一場充滿深厚文化底蘊、童趣盎然的文化盛宴,展現了泉州文化傳承的活力。
本次展演的節目中,有不少是獲獎作品。其中,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學的提線木偶戲《天蓬智請孫大圣》在第29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中榮獲“小梅花”稱號。
提線木偶戲《天蓬智請孫大圣》
在節目中負責“孫大圣”一角的,是該校六年級學生蘇俊韜。“這個節目我們前后排練了一年,參加了好幾次演出。”蘇俊韜表示,作為泉州人,他自小看了許多木偶戲表演,每當看到表演者用手指操控幾十根絲線,就感覺非常“酷”。由于學校開設了提線木偶課程,他抱著嘗試的心態報名,一學就是三年。在他看來,泉州提線木偶戲既古老又充滿挑戰。
提線木偶戲《天蓬智請孫大圣》
近年來,泉州持續推動“非遺進校園”工作。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學的老師介紹,學校致力于探索并形成了“一戲(梨園戲)一偶(木偶戲)兩工藝(金蒼繡、花燈)”的特色傳承框架,并融入南音、刻紙、閩南童謠、青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構建起傳統戲曲、指尖技藝、聲腔藝術相結合的立體化傳承體系,以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閩南網記者從鯉城文旅部門獲悉,本次活動將持續至10月4日。具體安排為10月3日,鯉城東門實驗小學《韓琦思親》、泉州實幼《中秋博餅》、泉州市新隅小學《筍江波》、新華中心小學《拍胸躍街頭》;10月4日,鯉城區第三實驗小學非遺青獅陣(刣獅)、泉州一幼《萌娃扎染》、泉州市中山陶英小學《正月點燈紅》、泉州市凌霄中學《書刻少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