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9月1日訊 (通訊員 伍玉旺 蘇曉暉 閩南網 黃麗君)近日,泉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泉州市衛生健康委員會聯合印發《泉州市生活美容與醫療美容行業合規指引》(以下簡稱《指引》),首次清晰界定生活美容與醫療美容的邊界,從機構資質、廣告宣傳、產品使用及消費者權益保護等多方面提出明確要求,為美業行業劃定經營“紅線”與“底線”,推動行業走向規范、健康發展軌道。
《指引》明確指出,生活美容與醫療美容的核心區別在于是否采用醫學手段、是否具有創傷性或侵入性。生活美容僅可開展無創類服務,如皮膚清潔、保養等,嚴禁開展注射美容、激光治療、紋眉等醫療項目,也不得使用射頻治療儀、超聲刀、水光針等醫療器械;而醫療美容機構須持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并嚴格按核準診療科目分級開展服務,不得超范圍執業,從業人員不得在生活美容機構開展醫療服務。
在廣告監管方面,《指引》實施分類管理。醫療美容機構發布廣告前須取得《醫療廣告審查證明》,不得使用“根治”“無效退款”等用語,禁止利用患者或專家進行宣傳,不得刻意制造“容貌焦慮”。生活美容機構則完全禁止發布醫療廣告,不允許使用“頂級”“第一”等絕對化用語,亦不可暗示服務具有醫療效果。同時,網絡直播營銷也被納入監管,嚴禁展示醫療美容操作過程、虛假“種草”,并要求在平臺顯著位置公示相關資質。
產品使用安全是《指引》關注的重點。醫療美容機構需從正規渠道采購藥品及醫療器械,并留存進貨記錄,嚴禁使用未經注冊或過期產品,姨肉毒素等特殊藥品實施重點管理。生活美容機構僅可使用合規化妝品,且須嚴格查驗供貨資質及標簽,禁止將化妝品替代藥品用于侵入性治療。此外,所有機構均需嚴格執行明碼標價,杜絕“低標高結”“虛假折扣”等價格欺詐行為。
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指引》要求機構主動告知服務內容、風險及價格,不得強制或誘導過度消費,同時妥善保護消費者個人信息。消費者在選擇服務前,可通過查驗機構的《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公共場所衛生許可證》、從業人員資質等方式規避消費風險。如發現違規行為,消費者可撥打12315(市場監管領域)、12320(衛生健康領域)進行舉報。
泉州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指引》的出臺,為泉州美容行業提供了明確的合規操作指南,也為消費者構筑了美麗安全防線。下一步,泉州市場監管、衛生健康部門將加強協同監管,加大執法力度,推進行業自律,共同促進生活美容與醫療美容行業規范有序發展,讓市民“美得放心、美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