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間,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力度空前、活力涌現。福建如何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進一步培育新動能、打造未來新優勢?
9月30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 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勇爭先”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七場),省發改委、省工信廳、福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廈門火炬高新區等相關負責人介紹“十四五”期間,福建省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總體情況。
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十四五”期間,福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和先進制造業強省建設,形成了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新質生產力日益壯大的發展態勢。統計數據顯示,福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從2020年的6400余家增加到2025年上半年的超1.5萬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也從2020年的800余家增加到2025年上半年的超4000家,均實現倍增。
發布會上,省發改委副主任王忠從政策體系、創新平臺、產業競爭力、智力支撐四個維度,介紹了福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系統性布局與突破性進展。
強化頂層設計,“航向標”精準錨定。一方面,為重點產業量身定制“導航儀”和“加速器”。著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生物與新醫藥、節能環保、海洋高新等七大新興產業,相繼印發生物醫藥、鋰電新能源新材料、氫能等領域的專項政策和發展規劃。另一方面,多措并舉促企業減負增效、激發創新活力。累計支持7726家次企業獲研發投入分段補助經費近39億元,依托“金服云”平臺建設首個專屬融資需求庫,累計發放“科技貸”超350億元。
強化平臺培育,“新引擎”作用凸顯。福建持續強化創新載體建設,形成梯次分布、布局合理、動態調整的創新平臺體系。重組入列全國重點實驗室13家,新增32家省級及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全省已培育建設省創新實驗室8家、省級及以上工程研究中心150家、省級及以上企業技術中心952家等。
優化區域布局,“壓艙石”厚重穩健。福建引導特色產業深化協作、規模經營,培育4個國家級和17個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全省83個縣域共確定164條重點發展產業鏈,入選2024年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區)11個,數量居全國第7位。2024年,福建7個國家高新區實現工業總產值8599.9億元和營業收入11360.88億元。
著力招才引智,“生力軍”不斷壯大。實施“八閩英才”計劃,累計遴選特級后備人才16名、產業領軍團隊105個、“雛鷹計劃”青年拔尖人才200名、“雙創之星”81名,5人當選兩院院士;實施“人才興鏈”行動,制定重點產業鏈顧問科學家、特聘專家團制度,組建運行氟新材料、新型顯示等4個產業特聘團,策劃生成科研合作項目21個,落地產業項目16個等。
“工業戰新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福建工業戰新增加值占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在70%左右。”省工信廳副廳長陳傳芳說。2023年,全省工業戰新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28.8%,較“十三五”末提高了9.1個百分點,提前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
聚焦重點領域,福建推動重點產業從點上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芯屏器核”快速發展,新能源產業持續保持領先優勢,高端裝備產業“電動福建”走在前列,新材料產業新產品加快創新突破,海洋高新產業新增長點不斷涌現。2024年,福建新能源汽車滲透率43%,比全國高2個百分點;出臺全國首個“光儲充檢”一體化建設指南,已建成“光儲充檢”示范站52座;實施生物醫藥高質量發展政策,設立6.8億元省級專項資金、10億元省級產業引導基金,在研在審創新藥40多個,創歷史新高……
聚焦產業“卡脖子”難題,福建加強要素保障和協調服務。堅持把工業戰新產業作為招商引資的主攻方向,梳理15條重點產業鏈招商圖譜,加強省市縣三級聯動。同時,依托閩商大會、數字峰會、“9·8”投洽會、世界航海裝備大會、民企產業項目洽談會等平臺,累計引進落地工業戰新項目1500多個。
此外,以關鍵共性技術突破、產品創新研發為重點,福建組織實施296項省技術創新重點攻關及產業化項目,光刻膠、電子特氣、高純金屬靶材、九價宮頸癌疫苗等一批“福建造”打破國外壟斷。實施兩輪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推進89個重點園區建設,為工業戰新項目落地提供優質空間載體。
據統計,至2024年,全省規上工業戰新企業4124家,較“十三五”末增加了1757家。在工業戰新領域培育形成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508家、省級單項冠軍企業287家、省級工業龍頭企業150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72家、國家單項冠軍企業51家。在全省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和單項冠軍企業中,工業戰新企業占比分別高達73%和94%,工業戰新企業已成為全省優質企業的中堅力量。(記者 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