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豐州古城,青石板路在腳下延伸出歲月的紋路,甘棠古井的石雕螭首凝著晨露,黃和源宅的磚雕牡丹在光影里流轉,黃氏家廟的飛檐挑起千年的云靄……這座千年古鎮的風采與韻味撲面而來,仿佛一腳踏入時光深處。然而,隨著經濟發展與文旅升溫,古鎮內狹窄的巷道間,車流擁堵、停車難等交通短板日益凸顯,成了繞不開的發展之困。
近日,一場圍繞助推千年古鎮公共交通提升的“關注民生事有事好協商”主題協商活動在豐州鎮開展。市政協文史辦、部分市政協委員、相關部門負責人等齊聚一堂,為破解交通難題、激活古鎮潛力出謀劃策。
“節假日過來豐州,剛進鎮就堵在路上,找個停車位更是難上加難。”豐州鎮黨委副書記、政法委員梁偉能的話道出了豐州古鎮交通現狀。他介紹,豐州核心區道路狹窄,節假日車輛“進不來、停不下、出不去”已成常態;居民日常出行與游客游覽需求疊加,讓本就緊張的交通資源更顯局促,交通問題已成為影響古鎮文旅發展和居民生活品質的關鍵瓶頸。
民有所呼,政有所應。近年來,豐州鎮著手“解近憂”:盤活街角閑置地塊,新增的數百個公共停車位讓巷口少了幾分擁堵;今年更將與泉州交發集團聯手,開通以世遺點九日山、石亭寺為起點的旅游“小白”專線,白色便民車將穿梭在古城街巷,串聯起甘棠古井、黃氏家廟等景點,讓市民與游客在慢游中觸摸古鎮的歷史脈絡。
交通是古鎮發展的“命脈”,既要解當下之困,更要謀長遠之策。為全力助推豐州鎮公共交通提升,讓千年古鎮交通實現“微循環”,豐州鎮政協委員聯絡組將助推千年古鎮公共交通提升定為本次活動的主題。
座談會前,與會的政協委員們與相關部門負責人一同走訪了豐州鎮電影院、豐州鎮文化廣場停車場等地,實地感受古鎮交通現狀,了解豐州古鎮“小白”路線等情況。
座談會上,政協委員們立足當下交通痛點,又著眼古鎮長遠發展,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從優化“小白”線路到打通高鐵接駁,從盤活停車位到倡導徒步漫游等方面提出針對性意見和建議。
針對“小白”線路現存短板,市政協常委黃華雄建議增加車輛投放頻次,優化線路設計,讓“便民車”真正串聯起古鎮的煙火氣與文化味;同時,他表示要科學管理,避免“僵尸車”占用資源,讓每一個車位都服務民生。
“要打通對外接駁‘最后一公里’。幾公里距離,有了直達車才能把高鐵站的人流變成古鎮的客流。”委員曾偉松建議,可借鑒“小黃車”模式,協調開通動車站至古鎮的共享單車。
委員姚燦輝則從產業融合角度建議,要避免同質化競爭,打造精致小商圈。同時,探索戶外運動與文旅結合的定制徒步路線,讓“用腳步丈量古城”成新風尚。
委員吳國謀則聚焦宣傳引導,建議制作融入景點故事的文創書簽、在民宿擺放精致宣傳冊、利用自媒體推送古鎮視頻等,在提升古鎮知名度的同時倡導文明停車,從意識層面緩解交通亂象。
豐州鎮政協委員聯絡組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梳理政協委員的意見建議,并持續跟蹤后期落實情況。同時,充分發揮協商民主凝聚共識、匯聚力量的獨特優勢,錨定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辦成一批有溫度、有質感的民生實事,讓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持續提升。
?。ㄓ浾?傅雅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