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廈門市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印發實施。作為廈門首個針對氫能產業發展的政策,該行動計劃為廈門氫能產業發展制定了路線圖,打響了廈門氫能“加速跑”的關鍵一槍。
作為一種清潔、高效的能源載體, 氫能被稱為“21世紀的終極能源”,氫能產業成為城市角逐的新賽道。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廈門在構建“4+4+6”現代化產業體系中,明確將氫能與儲能作為未來產業布局。行動計劃從打造氫能產業技術創新策源地、打造氫能先進制造業基地、有序開發氫能示范應用場景、全面優化氫能產業發展環境等四個方面提出14條措施,推動廈門著力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氫能技術與裝備輸出高地,打造“新能源產業創新之城”。
技術創新
爭創國家級科創平臺
行動計劃指出,在技術創新方面,廈門將重點推動電解水制氫成套裝備、固態儲氫材料及裝備、氫燃料電池成套設備、氫能汽車、氫能備用電源等核心技術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成果,爭創國家級科創平臺,保持核心技術國際領先。
行動計劃提出,要依托嘉庚創新實驗室,組建氫能領域國家級創新平臺。這一具體舉措,令嘉庚創新實驗室技術總監、華廈氫能創始人高小平博士感到振奮。“在政策支持下,嘉庚創新實驗室將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助力廈門構建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技術體系。”
目前,嘉庚創新實驗室在氫能領域已布局開展21項核心技術攻關,落地孵化8家氫能領域高科技企業,牽頭或參與7項國家級、省部級重大科技項目。
其中,在多元化制氫技術方面,嘉庚創新實驗室取得了新突破。“不久前,我們剛剛完成一個科技部重點項目的中期驗收,這個項目主要做30兆瓦離網制氫技術的開發。”高小平說,該項目采用堿性-PEM混聯制氫技術,在寧夏寧東全球最大可再生氫碳減排基地落地。根據調試結果,項目直流能耗比市場上大部分電解槽降低了10%,也就是制氫效率提高了10%。“該項目制氫可達到低成本、高效率、快速響應,技術在行業處于領先水平,為離網制氫開拓了一條新的技術路線。”
高小平表示,接下來,嘉庚創新實驗室將聯合央企建立氫能開發平臺,把離網制氫技術應用到海上制氫,進一步推動氫能產業規模化發展。
產業培育
規劃建設氫能產業園區
行動計劃指出,在產業培育方面,要積極引培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領軍企業,規劃建設氫能產業園區,促進氫能產業“制儲輸加用”一體化發展,推動關鍵技術裝備及零部件本地化生產并鼓勵出口。到2027年氫能裝備及材料生產企業達到30家。
“該行動計劃為廈門氫能企業及科研院所帶來了強大的助推作用,提供了清晰的產業發展方向和政策預期。”廈門金龍聯合汽車工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龍”)工程研究院副院長宋光吉表示。
金龍在氫燃料電池電動汽車的研發方面,有近15年的技術積淀,完成了整車系統集成能力的構建,擁有氫燃料電池汽車整車控制的全棧自研核心技術能力。公司累計推廣氫燃料客車和貨車近千輛。
“氫燃料汽車主要有兩個優勢,一是續航比較長,可以達到500公里—600公里,較電動汽車里程增加一倍;二是加氫速度快,時間僅需10分鐘—15分鐘,跟加油速度相當。”宋光吉表示,這兩大優勢將引領氫燃料汽車在長途重載領域有較好的發展前景,這也是目前國家主要的引導方向。
同時,行動計劃提出,我市要有序開發氫能示范應用場景。到2027年,我市要開通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路線,建成加氫站3座。同時探索綠氫在工業、儲能等領域的應用場景,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氫能產業示范應用鏈條。
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市將通過建立氫能基礎設施管理機制,開展場景創新,促進氫能多元化、規模化、商業化推廣應用。
亮點
打造氫能產業技術創新策源地
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持續推進“制儲運加用”全鏈條關鍵技術研究,構建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技術體系。依托嘉庚創新實驗室,組建氫能領域國家級創新平臺。支持各創新主體參與氫能全產業鏈標準研制。
打造氫能先進制造業基地
布局氫能產業園區,打造配套設施完善、特色鮮明的氫能產業園區。我市將以臨空經濟片區為核心,集美機械工業集中區、海滄港區、同翔高新城片區、同安鳳南片區等作為協同區,推動產業集聚發展。
有序開發氫能示范應用場景
我市將逐步推進交通領域示范應用,首批在臨空經濟片區開通氫燃料電池公交示范路線;支持在機場、港口開展氫燃料電池冷鏈物流車、重卡等示范應用;支持建設氫基綠色燃料加注中心,探索氫能在船舶、低空域經濟飛行器示范應用。
拓展多領域示范應用,支持綠氫在我市半導體、高端玻璃制造、稀土冶煉行業推廣應用;探索在算力中心、5G基站等高能耗設備使用氫能備用電源;試點布設氫能離網超充站;探索培育“可再生能源+氫能制儲用”一體化應用新模式。
全面優化氫能產業發展環境
統籌規劃建設氫能基礎設施,在機場、港口、高速、產業園等氫能應用場景豐富區域,建設制氫加氫一體站,支持符合條件的現有加油加氣站改(擴)建制氫加氫裝置。推動建立廈漳泉氫能走廊。積極開展氫能領域國際合作。(廈門日報記者 劉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