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9月8日訊(閩南網記者 黃紫燕 通訊員 吳嘉文 劉宏毅)盛夏時節,泉州臺商投資區東園鎮的田野里處處涌動著生機與活力。銀光閃閃的連棟大棚、智能調控的灌溉系統、標準化的胡蘿卜田交織成一幅生機盎然的現代農耕畫卷。在這片土地上,70余畝辣椒大棚里的鮮椒正被采摘,火雞在果林間踱步覓食,標準化管網縱橫的胡蘿卜田延伸向遠方……這些生動場景,正是東園鎮通過土地流轉政策激活鄉村振興、帶動農民共富的精彩縮影。
近年來,東園鎮積極探索“企業引領、合作社搭橋、科技賦能”的三維模式,有效盤活閑置土地資源,讓原本“沉睡的土地”變身“共富資產”,為鄉村振興注入持續動能。
企業引領,訂單農業打通增收新鏈路
“每畝地年租金1200元,在基地打工每月還能掙5000多元,比自己種地劃算多了!”長新村村民李大姐一邊采摘鮮椒,一邊笑著算起“增收賬”,道出了土地流轉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這一變化,源于泉州中禾農牧科技有限公司承包該村600畝閑置土地打造的“企業+教育”綜合種養基地。
作為圓夢圓教育集團旗下企業,中禾農牧將“訂單農業”玩出了新花樣。其中,基地內種植20余種蔬果,養殖雞鴨鵝超3萬羽,年經濟效益達500多萬元;通過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微耕機等現代裝備,人工成本直降40%;農產品直供泉州實驗中學等7個校區食堂,月均供應雞鴨3.5萬羽、蔬菜水果60余噸。這種“從田間到餐桌”的直供模式,既保障了銷路穩定,又通過聯農帶農機制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我們建立了‘租金+工資’的雙重收益機制,讓村民既能穩定獲得土地流轉收益,還能在家門口就業增收。”基地負責人介紹,目前該模式已覆蓋數百戶村民,成為東園鎮“企業引領共富”的標桿案例。
合作社搭橋,特色產業撬動規模效益
在上林社區,120畝閑置土地在“合作社+農戶”模式下煥發新生。70畝智能辣椒大棚內,泡椒、螺絲椒等掛滿枝頭,滴灌系統實施精準灌溉。基地管理員算了一筆賬:“每畝辣椒年產量達7000斤,總產值超百萬元。農戶每畝年增收1200元土地租金,務工日均收入150元,加上合作社分紅,戶均年增收突破2萬元。”
合作社創新采用“三權分置”運營模式,村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負責統一規劃、技術支持和市場對接。通過深耕覆膜、有機肥培土等技術,既提高了產量品質,又養護了地力,形成可持續發展良性循環。目前基地已帶動176戶村民增收,實現了“小辣椒串起大產業”的轉型跨越,生動詮釋了“資源變資產、農民變股東”的成功實踐。
科技賦能,智慧農業激活土地潛能
在秀涂村的胡蘿卜田邊,農場主指著田間的方形管網介紹:“這套智能水肥系統能精準控制灌溉和施肥,配合優質品種選育,胡蘿卜畝產提升30%,年產值達350萬元。”綠豐、志誠兩家農場流轉的360畝耕地里,從網格化噴灌系統到智能監控,科技元素已深度融入農業全鏈條。
通過“科技+品牌”經營策略,農場產品直供廈門、晉江等批發市場,不僅帶動周邊村民就業,更推動形成胡蘿卜、馬鈴薯等特色農產品產業集群。“以前種地靠經驗,現在靠數據。”正在操作智能設備的農場技術員說,通過科技手段,土地“潛能”被充分激活,畝均收益較傳統種植翻了幾番。如今,東園鎮的田野上,智能設備成了“新農具”,數據成了“新農資”,科技元素已深度融入農業生產各環節,為土地增效、農民增收提供了硬核支撐。
共富一方,鄉村振興繪就新圖景
通過推廣土地流轉,東園鎮已累計帶動超800戶農戶增收,創造農業就業崗位100多個。從企業主導的訂單農業穩定產銷,到合作社牽頭的規模化經營提升效益,再到科技賦能的智慧農業提質增效,東園鎮通過土地流轉實現了鄉村資源優化配置,有效推動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
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上,東園鎮以土地流轉為鑰匙,構建“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繪就了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共富新圖景,為共同富裕寫下了生動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