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火泉州,古韻新生。走在如今的古城街巷,你會發現,路更寬了,車更好停了,游客更從容了,老街坊們的日常也更方便了。這一切,離不開泉州古城交通配套的持續優化與提升。
近年來,市古城保護發展指揮部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以民生為導向、以文化為底色,系統推進古城交通整治,泉州文旅集團權屬企業泉州古城公司作為主力軍,不僅守護了歷史風貌,更讓這片老城煥發出新的活力。
“P+R+R”模式
讓游客停從容、游自在
配合《泉州中心市區“P+R+R”交通模式專項規劃》,古城多個交通節點悄然升級。新華路中閩百匯廣場作為距離西街最近的大巴集散中心,方便游客快速接駁;中山公園威遠樓北廣場通過“公園退讓”,建成“港灣式”停靠站,可供旅游大巴、公交車等臨時停靠,實現即停即走。
△中閩百匯廣場停靠站及停車場
除此之外,這些樞紐點還配有共享單車。游客不僅可以換乘城市旅游專線或公交前往各大景點,還能騎上單車自在穿行,解鎖古城街巷的更多驚喜。
△中山公園威遠樓北廣場停靠站及非機動車停車場
家門口的停車場
讓非機動車有處可停
針對居民和游客“停車難”問題,指揮部利用閑置公房、改造老舊房屋,完成玉犀巷原白蟻所、帽巷10號、新街13號、承天巷、濠溝墘等6處約4500平方米非機動車停車場改造建設,提供非機動車停車位約1000個。
△帽巷10號非機動車停車場
這些曾經擁擠的街角,如今整潔有序,為步行化改造打下基礎,也讓騎車的市民安心停靠。
△濠溝墘非機動車停車場
△玉犀巷非機動車停車場
街巷微循環打通
讓老街出行更順暢
打通“斷頭路”,拓寬“瓶頸段”——通過征收拆除閑置危舊房屋,陸續打通多條關鍵路段。
△通政巷延伸至井亭巷
如今,愛國路沿線綠樹成蔭,龍眼蒼翠,串聯起歷史風情濃厚的華僑新村;奎霞巷延伸至濠溝墘、花巷,無縫連通中山路;通政巷、溝尾下、后巷、縣后街等節點也相繼貫通。
△愛國路延伸至新華路
△奎霞巷延伸至濠溝墘
同時拓寬承天巷、新府口、濠溝墘、黑暗巷、新路埕等街巷入口,實現非機動車廊道全面貫通,居民出行更便捷,古城內部的“毛細血管”真正暢通起來。
△承天巷入口
一次次改造,不僅疏通了道路,更連起了古城的古今生活。泉州古城公司持續推進街巷慢行系統建設,全面完成中山中路及周邊29條街巷綜合提升,正在進行中山南路及周邊46條街巷提升,打造金魚巷、花巷、通政巷等一批精品街巷,建設奎霞巷、許厝埕等街頭綠化空間,改善慢行環境,提升旅游通達性。
△金魚巷
△花巷
△通政巷
△許厝埕街心公園
路寬心更寬,巷通人更親。泉州古城,正以更從容溫暖的姿態,歡迎每一個人走近、駐足、留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