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南埕鎮以“深學爭優、敢為爭先、實干爭效”行動為引領,開展“轉變作風、提升效能”專項行動部署,干部摒棄“等靠要”,以“跑上去、爭回來”的主動作為,立足塔兜村“蘭花搖籃”的生態稟賦,以作風建設的“源頭活水”與校地合作的“科技甘霖”,讓“蘭香經濟”破土而出,綻放為山區共同富裕的“幸福花”。
校地合作
聯動“智匯蘭香”
南埕鎮坐擁“山青、水美、生態佳、資源優、農特精、區位顯”的生態優勢,如塔兜村自然生長有蕙蘭、建蘭、春蘭等珍稀蘭科植物。然而,如何讓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
南埕鎮黨員干部們踐行“一線工作法”,將辦公室搬到田間地頭、項目現場。從土地流轉的細致溝通,到政策資金的精準爭取;從基礎設施的協調推進,到農戶思想的積極動員……以作風之變,破發展之局。
“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南埕鎮抓住機遇,主動作為,將目光投向福建農林大學,多次往返對接,最終與蘭科植物保護領域的權威——劉仲健教授、李明河副教授及其博士團隊結下不解之緣。
2022年6月,蘭科植物保護與利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重點實驗室(福州)校外綜合實踐基地在塔兜幽谷掛牌成立。這標志著校地合作的種子在沃土中生根發芽,直接催生了“十里幽谷”塔兜蘭花基地項目。項目一期208畝土地迅速盤活,科普中心改造完成,972米林下道路貫通,噴灌系統高效運轉,農林大學專用試驗棚拔地而起。
科技力量正深刻改變著蘭花產業。通過精心發掘與培育,12種本土原生蘭重煥生機,并成功試種包括樹生蘭、國蘭、石斛蘭在內的31個品種超4000株(盆),構建起一個日益豐富的“蘭花基因庫”,為產業奠定了堅實的種質基礎。
人才培育方面,“田間導師”制度將前沿理論課堂與基地“一對一”實操指導緊密結合,專家們深入田間,手把手傳授水肥配比、病蟲害防治等關鍵技術,8場專業培訓覆蓋72人次,有效推動農民向“土專家”轉變。“專家田間‘一對一’指導,讓種植戶心里有底了。試驗成功的品種,我們將鋪滿村里的適宜角落,讓蘭花真正成為村民增收的‘致富花’。”塔兜村支部委員曾燕玲說。
創新模式上更是大膽突破。菌草代替傳統木頭與木屑種植天麻、作基質培育蘭花,是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在南埕的創新實踐。“這里獨特的生態氣候,是理想的試驗田和推廣地。”福建農林大學蘭科植物保護與科研團隊成員陳育明說,團隊帶來的1500多塊天麻種子和2000多株蘭苗,成功實踐了林下種植天麻和菌草種植天麻的“以草代木”綠色低碳新模式。同時,試驗棚內正積極探索將菌草作為蘭花栽培基質的創新應用。
“無中生有”的蘭花產業,在干部高效服務與科研智慧澆灌下,完成了從實驗室到山野田間的華麗嬗變;校地聯動,為“蘭香經濟”裝上了動力澎湃的科技引擎。
全鏈賦能
解鎖“蘭夢密碼”
“‘事不過夜’的效率,‘嚴真細實快’的標準,是我們服務項目、推動融合的硬要求。作風轉變的成效,最終要體現在產業壯大和百姓笑臉上。”南埕鎮組織委員蘇聯錦說。一朵蘭花的綻放,遠非終點。南埕鎮以務實創新的作風,精心編織產業鏈條,解鎖“接二連三”的發展密碼。
模式創新驅動產業集約躍升,當地推行“政府+企業+基地+種植戶”模式,有效整合各方資源,推動蘭花產業向多元化、專業化、規模化方向加速發展。在持續引進新優品種的同時,聚力打造環戴云山脈特色蘭花種養觀賞高地。更依托我縣的獨特優勢,大膽跨界融合,探索“蘭瓷共生”新業態,主動對接同鑫陶瓷、韻麗瓷花等企業,并發揮慕昇陶瓷、華晨陶瓷、萬順達陶瓷等鄉村能人企業的創造力,共同開發蘭花主題陶瓷藝術品、餐具、茶具等系列產品,以瓷為媒,生動講述蘭花故事。
電商新趨勢助力“美麗變現”,干部帶頭學習運用新工具,借助德化成熟的電商與直播產業基礎,聯合專業團隊與本土青年力量,建設蘭花及關聯陶瓷花盆、文創品直播銷售基地,成功打造出“陶瓷+花卉+基地”復合型產業樣板,高效實現“美麗生態”向“美麗經濟”的轉化。
與此同時,南埕鎮以精細化作風整合全域資源,做活“水”文章,在“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引領下,將蘭花基地與塔兜御湯宮康養溫泉、石龍溪漂流等優質節點“串珠成鏈”,并融入塔兜舉口血橙采摘、大南埕葡萄采摘等農事體驗,還研發“鐵皮石斛”(蘭科)“水潤蘭花”等健康產品,打造深度體驗線路,通過“農文旅”深度融合,有效輻射帶動全域產業增效與農民增收。
(記者 鄭智得 陳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