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龍巖技師學院的何梅春在美容項目比賽中。(受訪者供圖)
23日,第三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在河南鄭州閉幕。這是我國規格最高、競賽項目最多、參賽規模最大、影響范圍最廣的綜合性國家職業技能賽事。
我省3名選手在激烈的角逐中脫穎而出,獲得1枚銀牌、2枚銅牌。另有44名選手位列參賽項目前3名以外、參賽人數前1/2區間,獲優勝獎;其中,12個世賽項目選手入選第48屆世界技能大賽中國集訓隊。
讓我們通過賽場,看見年輕“閩匠”的突破與堅守,感知產業迭代的脈動與趨勢。
新挑戰
他們攻堅突圍
光電信息技術,這是個聽起來頗具距離感的專業名詞。“它可以是酒店里智能家居的燈光控制,也可以是演唱會上炫目的燈光效果和巨幅LED顯示屏的安裝維護。”該項目銀牌獲得者、我省“00后”選手鄭錦燦,用幾個場景向記者展示了光電信息技術的應用。
光電信息技術項目裁判、廈門技師學院教師葉榮成介紹,光電信息技術是今年國賽傳統項目的新增賽項,近年來,我國電子信息快速發展,需要大量技術人才,因此新增這個賽項。“比賽包括燈具設計,智能照明控制系統安裝與調試,LED顯示場景設計、安裝與優化,搭建與調試可視化、集中管理平臺等模塊,對選手的綜合應用能力要求非常高。”
賽場上,勝負關鍵在于心態和細節。在鄭錦燦看來,勝負在于毫厘之間。“比如剪線槽,尺寸是否精準、橫縱向切口是否與槽體走向保持垂直等細節,都會直接影響布線的安全性和美觀度。這只能靠成千上萬次地練習。”
賽場另一端,帶著多年企業開發崗位經驗,福建技師學院的劉靈轉型區塊鏈賽道,并摘得區塊鏈技術(國賽)銅牌。
為了備賽,今年7月起,他就每天泡在實驗室里,反復琢磨技術文檔、模擬樣題場景,還專門跑到企業跟工程師交流,生怕錯過任何一個前沿知識點。
“比賽要求我們在極短時間內構建高效、安全的解決方案,這背后是嚴密的邏輯思維和對技術運行原理的深刻理解。”劉靈說,有些賽題沒有在公開樣題里提及,以往工作中也沒接觸,剛看到時一頭霧水。“首先要保持冷靜,抓住題干里的關鍵信息,揣摩命題意圖,結合自身知識儲備給出最符合要求的作答,做到觸類旁通、融會貫通。”
如今,區塊鏈技術已廣泛運用在金融、政務、供應鏈管理、知識產權保護、農產品溯源等領域,這些應用場景都對專業技術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讓區塊鏈賽項的比拼更具現實意義。
賽場下,鄭錦燦和劉靈都是技工院校的教師,他們希望把賽場上學到的技術帶到課堂,用技術照亮更多孩子。
新賽道
他們綻放新姿
在大賽現場,熱鬧的不只有傳統項目。美容、健康和社會照護等社會服務類項目,正跳出“低門檻”標簽,成為技術和溫度兼具的新賽道。
今年21歲的何梅春,已是美容一級技師、龍巖技師學院的美容實習指導教師,曾獲“福建省技術能手”“福建省青年崗位能手”等榮譽。此次將美容項目銅牌收入囊中,她直言:“這是我含金量最高的一塊獎牌!”
美容賽項歷時2天半,涵蓋化妝、美甲、身體護理、面部護理、脫毛5個項目。不僅考驗技術,更考體力和心態。
她從7月開始就“連軸轉”:每天早上7點到深夜12點,先練1小時體能——跑操場、做手操、手指壓墻,保證操作時手不抖,再把每個項目拆成數百個細節打磨,練到“零瑕疵”。
“這次大賽不僅提升了我的技能,也讓我更明白市場需求。比如燙睫毛、抗老按摩等新增項目,這些都是當下消費者需要的。我會把賽場上學習到的新技術、新趨勢分享給學生。”何梅春說。
在健康和社會照護賽場上,畫風更為緊張:來自福建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的選手王小晶正面臨復雜的任務——她的服務對象是一位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喉癌和阿爾茲海默病的患者,“病人”反復追問“我是誰”“我女兒在哪”。30分鐘內,王小晶安撫“病人”的同時,還要完成整理房間、陪伴“病人”喝下午茶等任務。
作為世賽選拔項目,健康和社會照護賽項直接對標國際標準,是本次大賽中為數不多要求全英文“聽說讀寫”的賽項之一。比賽涵蓋醫院、家庭、日間及長期照護4個模塊,全面模擬真實工作環境。
“比賽場景結合諸多復雜的情況,要求選手得是多面手,能勝任健康管家、個案管理、文娛策劃等多重角色。”項目裁判、福建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教師陳慧群說。
賽場變化折射行業需求。據了解,全國健康照護人才缺口超過1500萬人,而具備國際視野與專業技能的復合型人才更是稀缺。隨著高質量“一老一小”服務體系的加快構建,行業對高素質照護人員的需求持續攀升。
新通道
他們向陽生長
自2020年全國職業技能大賽舉辦以來,我省累計7個項目9名選手獲得獎牌,成為行業頂尖人才。
那么,這些全國技能“頂尖人才”在大賽中脫穎而出后,都去了哪兒?
記者了解到,我省在全國職業技能大賽斬獲獎牌的選手都在技工院校任教,他們中有的人依然活躍在競賽舞臺上,參與本屆大賽的競賽、裁判和技能展示活動。獲獎選手除了能獲得省、市頒發的獎金外,還能直接晉升技師(二級)職業技能等級;已具有與比賽項目相同或相近職業技師(二級)職業技能等級或職業資格的,可晉升對應職業高級技師(一級)。
當下,福建正不斷貫通“技能成才”發展通道,技能人才越來越受到重視,社會地位和收入水平不斷提升。例如,各地都將符合條件的高技能人才列入“高層次人才”,享受住房補貼、稅收優惠、子女教育等政策;在廈門、福州等地,世界技能大賽國家集訓選手和全國技能大賽優秀選手,可直接通過考察的方式招聘到與所獲技能獎項相符的事業單位崗位。
“省委省政府已連續兩年將‘職業技能提升工程’納入‘為民辦實事項目’,就是要讓技能培訓扎根產業、服務群眾。”省人社廳副廳長鄭朝暉介紹,目前,我省已建設10個技師學院職業訓練院、20個職業技能提升實訓基地和30家產業鏈龍頭企業實訓基地,還有70家產業鏈龍頭企業實訓基地將于明年內建成,將培養越來越多與產業發展需求精準匹配、同頻共振的高技能“閩匠”。(福建日報記者 趙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