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福州鳳林社區活動中心里,孩子們圍坐在科普志愿者身邊,看著干冰遇熱冒出的白霧發出陣陣驚呼;在廈門后浦社區的活動室內,一群少年正拿著畫筆和模型零件,為“鼓浪嶼橋梁設計”方案爭論得熱火朝天……今年以來,這樣生動的科學教育場景遍布我省各地社區,依托社區青少年科學工作室這一基層陣地,全省已累計開展各類科普與實踐活動2100余次,覆蓋青少年3.8萬多人次,讓“家門口的科學課”成為青少年探索世界、提升素養的重要窗口。
龍巖城南社區青少年科學工作室開展“彩虹制造者”活動。
強化科普服務,資源下沉惠民生。作為科協指導設立的公益性校外科技教育場所,青少年科學工作室以資源下沉為核心,構建起覆蓋廣泛的科普服務圈。全省各級科協精準對接青少年需求,聯動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及公益組織等資源,組建起由科技工作者、大學生、家長組成的多元科普志愿者隊伍,借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全國科普月等節點,將生態環保、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前沿主題送入社區。泉州西湖社區以“嫦娥之父領航,九天攬月探秘”為主題,帶孩子們走進航天世界;福州鳳林社區的“干冰實驗”“空氣炮”趣味秀,讓抽象的物理知識變得直觀;廈門長樂社區則通過《小樂科普》網絡欄目,讓科普內容突破地域限制——優質資源的下沉,讓青少年在家門口就能觸摸科學、感知前沿,實現科學啟蒙“零距離”。
深化實踐育人,多元活動促成長。除了科普宣傳,工作室更以沉浸式體驗和項目式學習為核心,將科學教育從“聽”轉向“做”。周末時段,各地社區青少年科學工作室開設科普課堂,指導青少年開展機器人組裝、編程學習、生物觀察等實踐活動;寒暑假期間,各地科協統籌資源支持工作室開展科技冬(夏)令營和親子活動。福州程厝社區的冬令營,顯微鏡、遙控賽車、蠕蟲機器人在孩子手中逐漸成型;南平棋盤社區的Scratch趣味編程課,讓青少年在拖拽模塊中理解邏輯思維;三明龍嶺社區組織學生走進航空科普教育基地,親手制作C919飛機模型……沉浸式體驗與項目式學習,讓科學知識變得可觸可感。
融合非遺資源,薪火相傳筑根基。福建社區青少年科學工作室還開辟了“科普+非遺”的特色路徑,結合春節、端午等傳統節日,各地工作室推出差異化非遺科普課堂:福州鳳美社區的親子剪紙、京劇臉譜繪制,讓孩子在動手創作中感受傳統美學與對稱科學;廈門禾欣社區的非遺燒箔畫活動,用傳統技藝展現材質與溫度的奇妙反應;龍巖御佳園社區的自制元宵花燈活動,將電路知識融入民俗制作——這些活動既讓青少年體驗了科學與藝術的融合,更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了文化認同與自信。
隨著科普月的推進,福建各地社區青少年科學工作室還將持續推出科技嘉年華、科普展演等活動。這場遍布城鄉的“家門口的科學課”,正以豐富的內容、多元的形式,不斷激發青少年的好奇心與探求欲,為提升青少年科學素養、培育創新后備力量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記者 李珂 通訊員 吳海云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