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點的題,不少是長期存在的“老大難”。
“納入清單,就真能解決嗎?”不少人曾心存疑慮。
推進“點題整治”,絕非想象中那樣簡單輕松,考驗著黨員干部的作風與能力。
從延安整風運動到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我們黨堅持狠抓作風建設,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作風就是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
當前,全黨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推進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進一步鞏固和擴大新時代黨的作風建設成果、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
“點”的是民心,整的是作風。五年來,面對復雜、尖銳的民生問題,一批基層干部不懈摸索、錘煉作風,在“點題整治”中不斷強化擔當精神、提升服務本領、努力破解難題。
從被動答題到主動破題
夏夜,福州市晉安區鼓山鎮連洋路錢隆世家3號樓的住戶們漫步在樓下的商業街,舒心愜意。
而去年這個時候,小區樓下商業街外賣餐飲生意紅火,油煙排放卻雜亂無章。有些排放在商業街內,有些在后墻打洞或者直接在窗戶上排氣,甚至有店鋪將油煙排到與住宅區相通的管道,導致油煙外溢,小區業主備受困擾。
2024年2月底,“城市餐飲油煙污染擾民”問題被選為“點題整治”項目。當年3月,錢隆世家小區業主向12345集中投訴。
接到投訴后,晉安區生態環境綜合執法大隊干部鄧伯瑋與幾名同事第一時間來到商業街調查核實。他們發現,14家餐飲店中,9家是從事煎炒油炸燒烤類的“重油煙餐飲”。而問題在于,他們對3家產生重油煙的店鋪開展監督性油煙抽測顯示“油煙達標排放”,但群眾對此有著更高的期待。
在民意民聲中找準整改方向,既要把群眾滿意作為整改標尺,也要維護商戶合法權益。對于職能部門而言,自然也有壓力。
一場“拉鋸戰”就此展開。鼓山鎮政府牽頭,聯系連洋社區、小區物業公司、投訴業主、餐飲商家、區生態環境局、區市場監管局等單位,先后組織了3場現場協調評理會,大家圍坐一圈講問題、論方案。對油煙味強烈的餐飲店朝小區一側的窗戶用亞克力板封堵,避免氣味外溢……在一次次協商中,共識逐漸達成。
監督是推動干部作風轉變的重要力量之一。省、市紀委監委以及駐生態環境廳、住建廳紀檢監察組開展“室組聯動”“組組聯動”,約談相關部門,共同前往現場查看問題,聽取干部心聲,厘清職責分工,對整治不力、敷衍塞責的干部嚴肅處理,有力督促職能部門和經手干部增強“解題”意識,盡快跟進整改。
2022年6月,省紀委監委制定出臺《關于進一步健全完善“點題整治”工作機制的方案》,系統總結經驗做法,從4個方面提出14條固化措施,其中就涉及強化紀委監督機制,持續督促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和基層黨員干部不擔當、不作為問題。
“解決問題肯定不會一帆風順,但我們有信心和能力去克服,鼓勵干部直面挑戰、擔當作為。”省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干部陳宇舟說。
公安交管部門探索柔性執法,出臺“輕微違法不予處罰”“首次違法書面警告”等人性化執法措施;針對連續多年整治農村集體“三資”不規范難題,漳州干部創新探索“定底價、定年限、定程序、定約束條款、全過程監督”的“四定一督”工作機制,有效規范農村集體資產資源交易行為……在“點題整治”中,干群關系進一步密切,干部的執法能力與擔當精神同頻共振、持續精進。
從多頭管理到協同發力
“像噪聲、油煙這樣的問題本來就是‘老大難’,我們也一直想花大力氣整治,但問題在于不是我們一家就能解決,需要多方協作配合。”省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總隊副總隊長黃世棟說。
比如餐飲油煙擾民問題。根據相關條例,屬地政府、生態環保、城市管理、市場監管等單位都有涉及,是典型的“九龍治水”難題。
采訪中,不少職能部門干部表示,“點題整治”讓各部門聯動工作有了契機和抓手,能以更大力度去解決甚至根治,做了他們一直想做卻沒做成的事。
2024年5月,福州市建立餐飲油煙污染整治協調聯動、線索移交及反饋、督查等5個工作機制,并印發通知。機制理順后,工作得以順利推進。以晉安區為例,針對“點題整治”中的難點堵點問題,由區政府牽頭,分管副區長每月至少召開一次聯席會議,對涉及多部門和整治推進不力的項目進行梳理研究,各部門在會上厘清職責,加快推動問題解決。
實時糾偏、動態反饋,監督是壓力也是動力。干部的工作思路、執法方式在“點題整治”中發生轉變。不僅主動性增強,還善于借勢借力,創新解決辦法。
即使做好了凈煙措施,但濃郁的鹵香味仍容易彌漫飄散,在錢隆世家小區樓下商業街經營了2年的“隆江豬腳飯”店主丘富強有些無奈。商戶利益與住戶滿意一樣重要。對于仍有氣味外溢的餐飲店,也不能一關了之。面對整治中出現的新問題,干部們保持耐心細致的態度。晉安區生態環境綜合執法大隊大隊長陳樹峰發現,商業街上,餐飲店投入成本低,更新頻率高。即使督促某家店進行整改,過不了幾個月又會搬來新的外賣餐飲店,油煙問題依舊難控。
犯愁之際,事情出現了轉機。原來,晉安區政府充分考慮民意后,根據每家商戶實際情況,在全區選取適合場所,建立5個餐飲便民疏導點,并提供租金優惠政策。由生態環境部門配合屬地鄉鎮和職能部門,共同靠前指導,集中配套污染防治設施。在多方努力下,丘富強的新店在便民疏導點熱鬧開張,生意比以前更紅火了。
從部門結題到群眾評判
“點題整治”,并非簡單地滿足于完成任務。程序終結,并不代表群眾滿意。如何以群眾標準評判整改實效?
今年1月,針對2024年度“點題整治”項目,省紀委監委推出“‘點題整治’年度評價榜”,通過網絡邀請群眾結合切身感受進行投票。針對相關“點題整治”項目,省生態環境廳還單獨委托國家統計局福建調查總隊開展評價。
前期,“點題整治”評價環節由省紀委監委和牽頭單位進行“雙點評”。后期,評價環節愈加科學豐富,增添了市、縣12345系統數據分析,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特約監察員、媒體代表等組建評審團現場看、集中審,群眾線上投票等多元方式,再根據權重分配形成總體綜合社會評價。
“每年我們都在不斷調整完善評價機制,使其更加科學客觀,既讓群眾滿意、與預期一致,又讓部門服氣。如果評價不達標,部門就無法結題,要深化推進、繼續整治。”陳宇舟說。
面對噪聲污染、油煙擾民等“城市病”,“點題整治”全力破解。“點題整治”年度評價榜結果顯示,群眾廣泛認可2024年餐飲油煙整治帶來的變化。成效明顯的項目不止于此。2021、2022年,“靜夜守護”城市夜間噪聲污染入選“點題整治”項目,全省噪聲投訴數量連續兩年同比分別下降28%、12%。
福建省委改革辦二級調研員吳濤長期從事改革工作,跨部門協同工作經驗豐富,參與了8個“點題整治”項目的社會評價工作。在他看來,“點題整治”就如一根線,將紀委監委專責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等各方力量貫通起來,其更深層次的意義,在于規范部門權責、凝聚部門合力、建立長效機制,以扎實作風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
“點題整治”不是過關,結題并非終點。“當下改”之后更需“長久立”。
今年4月,省生態環境廳會同省住建廳聯合印發《關于持續鞏固餐飲油煙、夜間噪聲和揚塵污染整治成果的通知》,還常隨機抽取進行“回頭看”,讓一次整治變成常態保障,持續鞏固提升整治成果。
在其他領域,同樣是結題不結束,轉入常態化。
結題當年,福建省結合新的《噪聲法》出臺,在省級層面形成《福建省城市夜間噪聲污染聯防聯控長效工作機制》等3項工作機制,將工作經驗和方法固化下來,同時將噪聲污染治理工作納入對地市有關職能部門的年終考核,推動集中整治向常態化規范監管轉換。
讓“群眾盼的事”成為“干部干的事”,離不開壓力傳導。
省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干部張庭負責匯總工作進度和問題線索臺賬。“2022年,我們選取物業公司侵占業主公共收益、城區范圍內夜間噪聲擾民這兩個推進阻滯、質效不佳的項目開展‘點穴式’督導,發現8個方面21個具體問題,以省紀委監委名義進行了通報。”張庭介紹,隨后委領導還約談了省直部門相關負責人,督促深挖徹查背后的責任和作風問題,聯合相關派駐紀檢監察組倒逼責任部門真刀真槍抓整治。
改出好作風,樹立好形象。五年來,“點題整治”一共整治29個項目。群眾反映強烈、反復出現的社會事務進校園、城市餐飲油煙污染、個體醫療機構違法違規執業等行業性、系統性頑瘴痼疾得到糾治,干部隊伍作風有效改進,群眾滿意度越來越高。
“‘點題整治’點的是民心,整的是作風,我們將持續用好監督利器,堅持改、治、建一體推進、一體發力,推動問題整改落實,努力把好事辦實、把實事辦好,讓好風氣在基層一線充盈。”省紀委監委主要負責同志表示。
“很多‘城市病’本身難以徹底解決,容易反復。”但陳樹峰并不氣餒,“雖然工作量有所增加,但隨著工作方法的創新和熟練,工作效率不斷提升,我們處理問題的能力比以前更強,信心更足。”
記者 徐文錦 劉必然 通訊員 胡志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