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吉山村羊棗居住舊址 本報記者 游慶輝 通訊員 魏興谷 攝
永安吉山村抗戰文化出版紀念園“星光大道”成為打卡地標。 本報記者 游慶輝 通訊員 魏興谷 攝
在永安博物館,人們參觀抗戰時期永安的歷史畫面。本報記者 游慶輝 通訊員 魏興谷 攝
1938年5月,國難當頭、民族危亡之際,永安成為戰時福建省會,長達7年半之久,隨遷而來的機關、學校、團體機構達100多個。
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一大批著名作家、愛國進步人士、熱血青年和一些身份隱蔽的共產黨員云集永安,組成一支頗具規模的文化大軍。他們以筆墨為槍、以音符為刃,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活動。永安由此與抗戰時期國統區的文化中心重慶、桂林齊名。
炮火下的小城因人文薈萃而迸發出強大的力量,其抗戰文化活動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學、藝術、新聞、出版等領域,涌現了改進出版社、東南出版社等39家出版社、19家印刷廠、15家書店。出版物之多、作者陣容之大、作品戰斗力之強、思想斗爭之激烈、影響區域之廣,蔚為大觀。學術界曾用“五城”來概括戰時的永安——“宣言發布之城”“新聞出版之城”“戲劇音樂之城”“烽火教育之城”“光復臺灣之城”。
中共黨史專家、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將永安譽為“中國東南抗戰文化的一面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