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喳喳、嘎嘎、布谷……”走進新疆英吉沙縣南湖旅游度假區鳥類科普館,清脆的鳥鳴聲不絕于耳,館內陳列的各類鳥類標本形態各異,吸引著參觀者駐足細看,剛剛通過講解員考核的茹柯耶姆·亞森正興致勃勃地向游客介紹鳥類知識。
“我大學學的不是相關專業,但一直對鳥類特別感興趣。”茹柯耶姆說,過去只在自然紀錄片里見到雙角犀鳥,如今能近距離觀察。“花冠皺皮盔犀鳥嘴上的皺紋越多代表年齡越大;極樂鳥因艷麗羽毛被稱作‘鳥類美男子’。”她滔滔不絕地講解著這些有趣的知識。更讓她自豪的是,館內不少鳥類已成為英吉沙濕地的“常客”,“像綠頭鴨、白眉鴨、環頸雉(俗稱野雞),如今在英吉沙縣各濕地特別常見。”茹柯耶姆說。
作為,新疆目前最大的鳥類活體標本主題展館南湖旅游度假區鳥類科普館,不僅是展示鳥類多樣性的窗口,更折射出英吉沙縣濕地保護的顯著成效,2016年,南湖旅游度假區被評定為國家AAAA級景區,它地處英吉沙縣南部,距縣城5.5公里坐落于英吉沙國家濕地公園腹地,如今,已是自治區級生態旅游示范區。
近年來,英吉沙縣始終把加強濕地保護管理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綠色發展的關鍵舉措。通過在河流和水庫周邊開展水源涵養植被建設,不僅提升了植被生態系統涵養水源的能力,還能在枯水季節為河流和水庫補充水量,有效穩定水位。英吉沙縣堅持科學規劃與自然修復相結合,持續推進濕地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通過恢復濕地植被、重建生態鏈,濕地生物多樣性不斷提升。如今,英吉沙國家濕地公園生態環境持續向好,野生動物物種日益豐富,種群數量逐步恢復,現有黑鸛、蒼鷹、紅隼、葦鳽等珍稀鳥類70余種,且遇見率逐年提高。
濕地生態的改善也讓景區成為游客出行的熱門選擇,準備返回和田的游客圖爾普·圖爾蓀麥麥提一行人,在吐和高速上看到英吉沙南湖旅游度假區的指示牌后當即決定下高速游覽。“這里環境真好,湖泊開闊我們在湖邊游玩時還偶遇了野雞這趟臨時增加的行程特別值!”圖爾普說。
距離南湖旅游度假區30公里的穆孜魯克濕地公園,呈現出另一番獨特景致。“這里是集沙漠、濕地、戈壁、草原于一體的原生態景區,由天然沼澤地、泥炭地、鹽澤地、灘涂、湖泊等自然景觀構成,每一處風景都充滿野趣。”穆孜魯克濕地公園總經理韓乃霞介紹道。
當濕地恢復了生機,百姓的日子也跟著“活”了起來。阿布都瓦哈甫·阿吾提在穆孜魯克濕地公園經營著3匹馬,供游客騎行體驗,旅游旺季時每天能有300至400元收入。“現在靠著旅游業能增加收入,大家對濕地里的草場也更上心保護了。”阿布都瓦哈甫說,為守護濕地生態,當地形成了明確的保護約定——每年3至4月牧草生長期、9至10月牧草成熟期,都會禁止放牧,確保牧草能自然生長。
除了規范放牧,英吉沙縣還定期為濕地進行生態補水,保障濕地內水源充足,為動植物生存營造良好環境。
生態環境的變遷,也讓村民的生態保護意識悄然提升。臨近濕地的托普魯克鄉克什克拉村村民穆薩江·奧布力深有感觸:“最大的變化是大家保護生態的意識強了。以前總想著哪里水源多、草長勢好,就把羊往哪里趕;現在不一樣了,大家都會主動呵護濕地,用心保護里面的野生動物,生怕破壞了這來之不易的好環境。”
從鳥類科普館里的生動講解,到景區內游客的歡聲笑語,再到村民口中的生態變遷,生態在傳承中向好,民生在守護中幸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正沿著濕地的流水浸潤著這片土地的每一個角落,書寫著英吉沙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故事
中國日報記者毛衛華|余思民邵昱魁衣木然·麥麥提艾力 帕爾哈提·艾合麥提 曹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