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成為國際競爭新焦點與經濟發展新引擎的當下,AI浪潮席卷各行各業。作為全國首個化合物半導體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泉州芯谷南安分園區搶抓機遇,通過“頂層設計+生態培育+場景賦能”三維發力,加速布局新興產業,全力激活園區發展動能。
1月—7月,園區實現產值48.3億元、納稅近億元;“規建管服”一體化智慧園區平臺更斬獲第十五屆中國智慧城市大會“智慧城市先鋒榜優秀應用案例”一等獎……這片承載著“中國芯”夢想的熱土,正以AI為引擎,加速駛向智能經濟新藍海。
【布局生態】培育沃土搭建平臺橋梁
踏入泉州芯谷南安分園區,AI的氣息撲面而來。為系統推進人工智能產業創新,園區搭建“調度中樞”——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小組辦公室。“這個辦公室負責戰略規劃、政策統籌,開展產業鏈全景分析,繪制動態化產業發展圖譜,制定分階段實施路徑,還建立跨部門協同調度機制,讓各部門緊密配合,精準把握AI產業發展方向。”園區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
在“調度中樞”的引領下,園區組建“智囊智庫”,聘請臺灣人工智能發展協會、泉州市人工智能學會等為專家顧問單位,匯集AI領域專家學者、行業人士組成顧問團。
此外,2025年,園區還出臺《泉州半導體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南安分園區“芯學堂”工作方案》,將人工智能應用培訓列入干部培養計劃,還邀請專家開設“芯學堂”“芯成長”干部學習平臺,開展AI前沿理論與實踐培訓,提升干部和專業技術人才對AI的認知。
走進泉州芯谷南安科創中心,現代化標準廠房林立。“這里是以三安半導體系列項目為龍頭打造的南翼高新全產業鏈千億生態走廊的核心區域。”泉州芯谷南安分園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園區堅持“上下樓就是上下游、產業園就是產業鏈”理念,鼓勵龍頭企業智能升級,帶動上下游協同發展。以三安半導體系列項目為龍頭,園區瞄準半導體、智能終端、智能家用機器人、低空經濟等領域,招引25個半導體高新技術產業項目投產,加快形成“龍頭引領、梯隊協同、鏈群互動”的智能芯片全鏈條生態聚集區。
為搭建平臺基石,園區發揮區位優勢,探索“南翼—金門”兩地雙園合作模式,促成兩岸(南安)人工智能促進中心等落戶科創中心,深度嫁接周邊高校資源,與廈大低空經濟創新研究院、上海大學南安研究院等開展產學研項目合作,推進設立人工智能中小企業孵化基地、AI技術研發與創新中心,推動廈大科技園南安園區、廈大薩本棟微納院硬脆材料加工研發中心于近期投用……一批新業態、新模式的載體平臺,正在為園區吸引更多人工智能創新種子營造良好生態沃土。
此外,園區發揮產業基金引導作用,培育壯大耐心資本、長期資本。在招商方面,鎖定新賽道新體系,深化標準化建設招商模式,組織赴上海、深圳等地考察,對接企業及商(協)會超30家,在無人機、智能傳感等新興領域簽約18個硬科技項目,計劃總投資25億元。
【場景拓展】創新驅動賦能產業升級
AI浪潮下,創新企業密集扎根、持續布局園區的例子還有很多。其背后除了肥沃的產業土壤,還有有力的配套支撐。
在園區“規建管服”一體化CIM平臺控制中心,大屏幕實時顯示園區各項數據。工作人員輕點鼠標,園區規劃、工程建設、運營管理和招商服務等信息一目了然。
“這個CIM平臺就像園區的‘智慧大腦’,能夠實時掌握園區的各種信息,提高園區管理效率。”園區CIM平臺項目工作人員鄭琴告訴記者,園區在AI場景應用上大膽創新,搭建“規建管服”一體化CIM平臺,完成核心區多項規劃成果及城市規劃模型建設入庫,實現AI智能鏈接園區“萬物”,并加快升級打造覆蓋泉州南翼國家高新區605平方公里的服務模塊。
與此同時,在園區企業服務大廳內,工作人員正通過“一企一檔”數字化管理系統為企業提供精準服務。“這個系統聯合專業運營商運用AI等技術,整合企業信息,精準繪制產業分布圖譜,為政策供給、人才對接、知識產權等企業服務提供數據支撐。”鄭琴說,園區還打造了科技金融、智能物聯等支撐平臺,形成‘產業+服務+資本’的融合發展模式。
憑借活躍的創新創業氛圍和一流營商環境,計劃總投資20億元的金盾科防航天科技無人機制造基地啟動區項目已于7月初開工。“項目定位國內領先的智能無人機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高地,將推動區域無人機產業向智能化、規模化、高端化發展。”該項目負責人蔡榮法表示。
不止于此,目前,園區已集聚110家企業,其中人工智能簽約項目26個,計劃總投資67.36億元。
AI引領,未來可期。泉州芯谷南安分園區將繼續搶抓AI風口,完善產業生態,推動AI技術在更多領域應用,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記者 莊樹鴻 通訊員 陳永煥 柳珊虹 許楷林)